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范佳
“當我在關懷、幫扶這些困難群眾的時候,他們也在用真情與真心,溫暖了我十年的青春。”近日,在全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濟南市女性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山東童善兒童福利公益發展中心秘書長、長清區青益志愿服務中心主任張金鈴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時這樣談到。
2014年至今,她扎根鄉村基層深耕公益,十年如一日為鄉村的留守兒童們送去關愛與溫暖。

心理學專業幫她和留守兒童
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生于1995年的張金鈴與公益結緣要追溯到她的大學時代。在校期間,她組建了“童善”支教隊,利用所學知識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
“其實我和這些孩子們也有著相同的經歷。”張金鈴回憶,自己上小學時,父母忙于工作經常不在身邊,她常常自己一個人在家。她對這些留守兒童,有著更深的牽掛和惦念,她希望讓那些封閉了內心的孩子們敞開心扉,感受這個世界的善意。
張金鈴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是應用心理學,她真切感受到專業給她的公益之路帶來的強大支撐。在一次大三志愿服務中,她通過心理沙盤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
“我們志愿服務的村里有個男孩叫小文,平時特別調皮。然而,通過一次心理沙盤活動,我們發現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張金鈴說,當時小文把沙具全部放到了沙盤的一個角落,小文的對面放置著獅子、老虎、毒蛇等,就像一個小男孩蜷縮一角,獨自面對著兇猛的野獸。這投射了他的內心世界,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無力、孤獨、恐懼。
小文到底經歷了什么?帶著心中的疑問,張金鈴進行了家訪,了解到小文父母都已去世,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現在寄養在姑姑家。為了讓小文感受到他并不孤單,張金鈴做了多方努力。她找到小文的奶奶、姑姑,還有學校的老師,和他們深入交流,引起大家對于小文內心的關注,給予他更多關愛和鼓勵。
“接下來的沙盤課上,我們不斷引導他,比如在小人旁邊放上大人,面對野獸做一個柵欄。告訴他奶奶、姑姑、姑父都和他站在一起,他有很多人可以依靠,大家一起戰勝困難。”張金鈴說,后來,敏感的小文變得更陽光了,“周末他常來找我們爬山,說要給我們當保鏢。我的專業為我和孩子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
帶給孩子們春風般的溫暖
畢業后,張金鈴選擇留在長清開啟全職公益路。2016年她注冊成立了民非機構——長清區青益志愿服務中心,并在黃河灘區的6個村鎮建立了童善兒童關愛中心,依托學校心理學專業優勢,駐村開展留守兒童課業輔導、興趣拓展、心理撫慰、親情陪伴等兒童關愛服務,風雨無阻。童善困境兒童關愛項目公益行程4萬余公里,服務兒童24400人次。
張金鈴的同事李曉說,他年長金鈴幾歲,既是兄長又是工作伙伴,所以他既看得見張金鈴的哭泣和淚水,也能看得見她擦干眼淚后帶著微笑繼續走村入戶的身影。
駐村生活并不容易,初到之時,資金緊張,條件艱苦,場所有限,唯一的一間活動室,白日里是孩子們的教室,到了夜晚,鋪上墊子便化身為張金鈴和同事們的臨時住所。面對種種困難,他們逐一克服。
“最難的是群眾的不信任,他們不相信這是無償的公益服務,因此我們總被誤認為是‘騙子’。但我們并沒有放棄,隨著公益服務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中獲益,我們也贏得了村民們的支持。我記得村里一位阿姨專程來給我們做了一鍋水煎包,特別好吃,獲得大家的認可,我們有使不完的勁。”張金鈴說。
張金鈴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學業上的幫助,還有女性特有的細膩的關愛。在長清區歸德街道志愿服務時,六年級女生小語給張金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語要強敏感,同學之間的玩笑話常會刺痛她,她常以哭泣來回應。“小語沒有媽媽,跟著奶奶生活,她其實是用哭的方式來吸引老師的關注,她很想得到愛,被看到。”張金鈴說。
有一次,小語悄悄問張金鈴有沒有衛生巾。“我覺得這是一個給她講生理衛生知識很好的機會。”張金鈴對小語說,“祝賀你,你現在長大了,是一個特別棒的女孩子,我真為你開心。”張金鈴把小語送回家,一路上告訴她不能碰涼水等自我保護知識,柔聲細語如春風般溫暖。

推動公益服務標準化
公益之路越走越遠
為確保公益服務的持續性,張金鈴和同事們還著手推動服務的標準化建設。2018年她參與了江蘇省流動兒童服務標準制定,2022年她主講的《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在民政部展播,2023年她參與制定了濟南市地方標準《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規范》,帶動社會關愛服務標準化發展……
張金鈴的服務足跡也從長清黃河沿岸,逐步擴展到省內外其他地區。“2018年我們作為首批公益組織來到濰坊壽光開展災后志愿服務,2019年深入西藏墨脫、湖南湘西,開展美育進鄉村‘跨省幫扶行動’。”張金鈴說。
張金鈴所負責的公益項目榮獲全國志愿大賽銀獎等各類獎項40余項。本人獲評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山東省學雷鋒志愿服務4個100最美志愿者、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榮獲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學金。
張金鈴從小受到的家風教育,也促成了她對于公益道路的堅守。張金鈴談到,父母身上那種淳樸、善良的品格深深影響著她。“我父母都是別人給予一分好,必然會回報十分、百分的人,他們讓我從小就懂得成為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
(文中兒童系化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