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市“生豬產業大腦2.0 未來豬場”新聞發布會。

何為“生豬產業大腦 未來豬場”?
“通俗地講,就是通過物聯網形成感知系統,用大數據構建決策中樞,借智能設備實現精準執行,最終讓養豬從‘靠經驗估算’變成‘用數據精算’。”市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陳勇介紹,在傳統豬場里,工人每天要手動記錄溫度、憑經驗判斷豬是否生病、統一時間投放飼料。在未來豬場,智能風機水簾自動調節豬舍溫度;智能攝像頭發現某頭豬3小時沒活動,自動推送健康預警;飼喂系統根據豬的生長階段,自動調配不同營養比例的飼料。

“這種養殖模式就像給傳統農業裝上了‘數字引擎’,不僅讓豬過得舒服,還能實現節本增效。”陳勇表示,今天發布的“生豬產業大腦2.0 未來豬場”主要實現了三項內容升級。
升級了“生豬產業大腦”
陳勇介紹,在生豬產業大腦方面,在原有1.0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迭代升級,形成了2.0版本。新版本主要優化了服務精準性、監管高效性和AI賦能三個方面。

通過構建全新統一的用戶管理體系,滿足了政府部門、養殖場戶、生豬販運戶、屠宰企業、商戶等全產業鏈各類服務需求。同時,構建了“市—區縣—鄉鎮”三級監測體系,提高了數據監測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此外,還開發了生豬領域的AI大模型(PigGPT),在育種保種、生產管理、產業監管、食品安全等多個場景中實現AI賦能。截至目前,生豬產業大腦2.0已匯聚數據資源5000余萬條,納入產業主體20余萬個,提供資訊服務超過300萬次。
編制了“未來豬場建設指南”
重慶發布《重慶市未來豬場建設指南》,以“1153”幫助“未來豬場”建設。即:1個產業大腦,1個數字底座,5個應用場景(包含設備數字化、養殖智慧化、管理標準化、生態綠色化、經營全鏈化等),3個未來豬場建設類型(種豬場、自繁自養場、育肥場)。
養殖智慧化就是指利用高清智能攝像頭和AI分析技術,實時監測生豬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生豬食欲不振、行動遲緩等異常行為,系統立即預警,并給出解決方案。
“該指南明確了未來豬場的總體要求、建設內容、建設路徑和支撐體系,為豬場建設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指導。”陳勇表示,“這不僅是豬場建設的操作手冊,更是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重要舉措,標志著重慶市生豬產業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打造了“未來豬場示范場”

“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重慶榮昌和四川隆昌)合作示范園,我們重點打造了首個示范場,存欄榮昌豬種豬370頭,年出欄仔豬10000頭以上。”陳勇介紹,未來豬場與傳統豬場相比主要有三個特點:智能管理節本增效、AI驅動智慧轉型、聯農帶農助力增收。
未來豬場集成了智能監控、智能水電及料塔傳感等系統,實現了精準飼喂、智能環控、能耗控制、健康管理,人工成本降低約20%、飼料浪費減少約10%,每頭生豬節省養殖成本100—200元。裝備了畜牧AI一體機,能夠提供全天候智能問答服務,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簡單來說,它就像一個24小時在線的養豬專家助手,不僅可以詢問養殖技術、線上疫病診斷,還能預測市場行情、估算生產效益。
目前,通過“產業大腦2.0 未來豬場”構建了云養云賣、統購統銷、保底收購的聯農帶農模式,已帶動310戶農戶飼養榮昌豬1204頭,戶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總的來講,‘生豬產業大腦2.0 未來豬場’開啟了重慶生豬產業數字化轉型新征程。產業大腦,匯聚數據、科學決策,為產業發展裝上了‘智慧芯’;建設指南,立足轉型、高屋建瓴,為豬場建設提供了‘標準線’;示范豬場,節本增效、實戰檢驗,為全市推廣打造了‘樣板間’。”陳勇介紹,下一步,重慶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繼續迭代升級產業大腦。根據《重慶市未來豬場建設指南》,在全市范圍內分批次、分區域梯次推進未來豬場建設,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上游新聞記者 牟峰 王淳 攝影 周本帥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供圖
編輯:鄢芮責編:鄭亞嵐,李奇 審核:阮鵬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