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國濫施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秩序。而正在海南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熱度不減,品牌數量、規模影響力等再創新高。
近百款全球首發新品密集亮相,高含“科”量展品引領消費新時尚。“新華視點”記者在現場看到,多國企業共同開啟買買買賣賣賣模式。
“朋友圈”再擴大 會展規模創新高
連日來,記者在第五屆消博會逛展看到,中外客商云集,洽談交易熱絡,現場熱潮涌動。本屆消博會“朋友圈”再擴容,除了“老熟人”,還增加了不少新伙伴。
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67家企業、4209個品牌參展,其中包括65家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擔任本屆消博會主賓國的英國,參展面積超過1300平方米,參展品牌數量53個,約為上屆的兩倍。
法國、瑞士、愛爾蘭、捷克等國家和地區繼續組織優質消費企業和產品參展,斯洛伐克、新加坡、巴西等國家首次組團參展。艾納詩、特斯拉、傲勝、天絲等眾多國際品牌連續5年參展。
新老朋友共同看好中國市場,想要抓住“消博”機遇,持續深耕。斯洛伐克參展商安德烈婭·揚切科娃經常從合作伙伴那里聽說消博會,今年終于有機會參加。她帶來本國熱銷的保健產品,希望借此拓展中國市場。
英國奢侈品牌博柏利第五年參加消博會。博柏利大中華區總裁張允馨認為,無論宏觀環境如何變化,中國仍將是高端行業的增長引擎,在全球奢侈品消費中扮演重要角色,希望通過消博會加深與中國消費者的聯系。
“中國市場擁有規模龐大且層次豐富的消費群體,消博會不僅是我們展示產品和服務的舞臺,更是深耕中國市場、引領消費趨勢的前沿平臺。”加拿大艾納詩集團中國區執行官李景明說。
全球新品首發首秀吸睛 “購在中國”展現消費活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本屆消博會上,一系列政策舉措更加具象化,國際品牌“引進來”與本土優品“走出去”的場景同時上演。
本屆消博會搭建品牌首發首秀首展、觀眾首嘗首見首試平臺,為全球品牌提供產品交流與展示機遇。
搭配多模態AI大模型等技術的Rokid Glasses、彼得兔聯名系列珠寶配飾……來自中國、英國、瑞士、法國等國家的20個發布主體、40個品牌,集中發布展示近百件系列產品和最新單品,涵蓋美妝護膚、珠寶首飾、國貨潮品等多個領域。
面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外貿承壓明顯,本屆消博會首日,“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啟動。消博會期間,1500余款受國際貿易環境影響的外貿優品集中展銷,外貿轉內銷專項政策解讀、產銷對接洽談會等活動接連不斷。
在4月14日上午的洽談活動中,多家外貿企業與采購商現場達成合作意向,意向成交總額達6500萬元。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外貿優品中華行”系列活動,有利于幫助企業利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有效應對外部沖擊,也有利于發揮外貿優品供給優勢,助力提振消費。
本屆消博會期間,《德勤中國消費品和零售行業縱覽2025:挖掘消費結構升級中的增長新機遇》報告發布。報告指出,自去年9月以來,在政策支持提振市場信心的推動下,中國消費市場出現了積極變化,覆蓋供需兩端的政策組合拳有效刺激了消費。
“購在中國”系列活動也在本屆消博會同步啟動,各地將聚焦精品購物、精致美食、精彩旅游、精美展演,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進一步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
“國家大力提振消費的政策利好是旅游零售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們將通過多項配套活動,構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旅消費新模式,進一步放大消博會溢出效應。”中國旅游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芳說。
科技引領需求 推動消費升級
未來,科技與消費的融合將無處不在。“科技創新、體驗升級和差異化發展持續影響消費行業,將成為未來消費發展的主線。”德勤中國研究主管合伙人陳嵐說。
眾多知名企業攜前沿產品和最新技術亮相本屆消博會。透過消博會這扇窗口,可以看到更多高品質、多樣化的消費選擇,感受更新潮的生活方式。
本屆消博會首次設立消費科技展區、人工智能活動專區、低空經濟展示專區等。宇樹科技攜國內首款量產人形機器人G1及智能機器狗亮相,上海鈦虎科技推出輕量化關節模組和智能靈巧手,小鵬匯天發布“陸地航母”分體式飛行汽車……
“乘客坐在無人駕駛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H216-S艙內,能清晰看到地面景觀,幾乎聽不到噪音。”億航智能設備(廣州)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王釗介紹,“會飛的出租車”有望融入城市低空。
機器狗陪觀展的孩子們玩耍,“外骨骼”機器人讓人挺直腰板,在深睡小屋解鎖快速入眠……本屆消博會上,各式各樣高含“科”量產品從展臺走向現實,創造消費新場景,帶來消費新體驗。
在會場逛累了,在傲勝的5感養身椅上用AI監測壓力值、定制個性化養身按摩程序;身在海南,如果也想體驗滑雪的樂趣,可以通過英派斯的數字滑雪模擬機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丁文華認為,科技正在重塑消費生態,技術革命性突破提供了產業原動力,也將帶來高質量消費新機遇,培育消費的新增長點。(記者劉鄧、劉博、吳茂輝)【編輯:李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