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綠色融入出行,像呼吸一樣自然?對恒生活來說,答案就藏在“勁來電”的充電樁里。
4月15日,中國智能充電樁市場迎來生力軍。恒生活作為領先的智能硬件物聯網電商服務平臺,旗下“勁來電”品牌聚焦綠色出行場景,正式推出智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HC-ED1AP(XL),優化“目的地充電”解決方案,讓每度電都流淌在需求的刀刃上。

恒生活“勁來電”推出智能電動汽車充電樁
一個場景:深挖“目的地充電”解決方案
“我們圍繞城市出行痛點,推出解決方案。”恒生活“勁來電”出行負責人認為,目的地充電的普及將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二曲線”。他介紹,此次新推出的智能交流充電樁產品,為高頻停留場景量身定制。它區別于傳統充電樁的補能行為,而聚焦于車主的“目的地場景”。無論是通勤終點的寫字樓地庫,還是社區歸家的最后一公里,均可滿足車主在到達目的地后“停車即充電”的訴求。
這種國標7KW慢充方案適配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等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僅保護電池健康,更與用戶停留時長形成完美匹配。可極速響應1秒啟充,讓8小時通勤滿電出發,為2小時購物靈活補能。不僅消解了車主的“充電焦慮”,也重新定義了公共充電的“目的地邏輯”。
便利是目標,安全是根本。“勁來電”在追求公共充電樁敏捷響應的同時,始終將安全視為產品的生命線,以最高技術標準和服務體系守護每一次安心出行。“勁來電”出行構建了12重主動防護體系,從硬件設計到軟件算法,全方位覆蓋充電過程中的漏電、過溫、短路、過壓等潛在風險點,全方位保障充電安全,打造城市出行基礎設施。
一個愿景:志在充電領域“安卓生態”
數智時代奔涌而來,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8億輛,全年銷量約3500萬輛,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20%左右。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500萬輛,市場滲透率攀升至30%,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引擎。
綠色出行浪潮疊涌,中國充電樁建設也加速崛起。2024年,全國充電樁總量達1281.8萬個,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充電網絡。近日,中國充電聯盟最新數據公布,2025年3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突破1374.9萬臺,這意味著每10輛機動車就配置了1個充電設備。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高達47.6%。尤其在公共充電樁領域,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32.1萬臺,同比增長75.3%,增長勢頭強勁。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唯有政府、企業、居民形成合力,方能實現充電樁從“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跨越,真正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誠如其言,作為國內領先的智能硬件物聯網電商服務平臺,恒生活踐行“物聯網 互聯網 數字金融”三位一體戰略,以智能終端為服務入口,以移動客戶端為服務載體,將智能充電樁融入百姓綠色生活。旗下“勁來電”品牌專注于新能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的充電物聯網SaaS平臺及場站生態PaaS平臺的提供者。先后上市10路兩輪充電樁、12路兩輪充電樁、2路大功率充電樁、4G盒子-出行類等電動車充電樁產品,又在4月15日正式上線智能電動汽車充電產品,旨在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更全面的充電服務體驗。
“這就像充電領域的‘安卓生態’。”熟知恒生活的生態合作伙伴如是評價。他表示,在硬件層,恒生活通過兩輪和四輪充電樁覆蓋全場景;在服務層,“勁來電”依托SaaS和PaaS平臺為伙伴提供全面的服務支持;在消費層,通過峰谷電價調度,為車主提供了兼具成本與體驗的充電選擇。
一個共識:書寫綠色出行“社會契約”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新能源創新加速滲透,智能充電樁也隨之迎來黃金窗口期。屆時,劉俊海教授所提倡的充電樁“必需品化”,恒生活所暢想的充電領域的“安卓生態”,必將從“政策工程”變為“民生標配”。
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的李先生,最看重充電設備的能效比。4月15日,他在位于南三環的萬科泊寓體驗了“勁來電”四輪充電設備后表示,線下,5米長的槍線設計很人性化,活動范圍比普通充電樁大;線上,遠程一鍵開啟,享受夜間低谷充電功能,既幫自己節省了充電成本,也通過智能調度減輕了電網負擔。不禁感慨:“兼顧技術與體驗,才是好產品!”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它”。這句來自凱文·凱利的預言,在中國充電樁行業加速照進現實。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新基建的脈搏同頻共振。綠色出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政府以“縣縣有充電站”劃定政策棋盤,恒生活等企業用物聯網思維讓產品“勁來電”,居民則通過低谷充電參與能源調度,正合力書寫關于綠色出行的“社會契約”。且看,充電基礎設施從城市到鄉村,從高速公路到社區角落,已成為當下14億人用腳投票的綠色出行日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