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中關丹工業園鳥瞰圖。
圖片來源:北部灣控股(馬來西亞)有限公司
聯合鋼鐵廠工人們在車間工作。
圖片由聯合鋼鐵(馬來西亞)集團提供
從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開車到彭亨州首府關丹需要3個多小時。這個安靜的小鎮位于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毗鄰關丹港,關丹河蜿蜒流經這里,流入大海。今年2月,馬中關丹產業園正式開園,與中馬欽州產業園共同打造“兩國雙園”模式。10年來,作為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典范,馬中關丹產業園不僅促進了中馬務實合作,也加深了兩國親密友誼。
“東海岸經濟特區最成功的工業園區之一”
2014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我們要對接各自發展戰略,把欽州、關丹產業園區打造成為中馬合作的旗艦項目和中國—東盟合作的示范區”,圍繞這一目標,中馬雙方開展了緊密合作。
如今,馬中關丹產業園建設成果豐碩:共簽約12個項目,總投資額超400億人民幣,工業總產值超350億人民幣,創造長期就業崗位約5000個,預計將帶動關丹港年吞吐量增加1000萬噸……
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區發展理事會首席執行官貝爾加維表示:“過去10年,馬中關丹產業園已經成為東海岸經濟區最成功的產業園區之一。‘一帶一路’模式是成功的。”
關丹工業園的成功,離不開全體建設者的辛勤付出。
聯合鋼鐵是首個入駐工業園的項目,從項目開工到全流程生產線建成僅用了18個月,如今聯合鋼鐵項目年產能已超過設計產能350萬噸,成為馬來西亞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全流程鋼鐵企業之一,其產品銷往全球。
回憶起剛到關丹時的情景,聯合鋼鐵(馬來西亞)集團副總經理胡久林依然記憶猶新,“2014年我來的時候,這里還是山區、沼澤地,光是土方工程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他指著自己的辦公室對本報記者說,“誰能想到,這棟辦公樓所在的地方,以前是一座大山。”如今,廠區道路寬闊整潔,辦公樓、廠房、宿舍鱗次櫛比。
“聯合鋼鐵項目的工藝設計和設備全部來自中國,采用的是行業內最先進、最好的設備。”胡久林說,一位當地官員來聯合鋼鐵參觀,一進園區就問:“你們的環境干凈嗎?怎么看上去不像鋼廠?”得知該項目環保指標高于當地標準,并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廢氣被收集起來發電,實現了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這位官員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聯合鋼鐵目前有4000多名員工,大部分都是當地人,工資遠高于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在這里工作的馬來西亞小伙凱利說,關丹所在的東海岸相對欠發達,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以前都到相對發達的西海岸找工作。現在,他們能在附近的工業園工作,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里有些四五口之家都在工業園工作。”
巴查維表示,關丹工業園的發展促進了馬中兩國的投資,同時也為當地人創造了從生產到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就業機會。在工業園的建設過程中,本地承包商和供應商也參與其中,大量本地中小企業從中受益。
“我看到了中國合作伙伴的專業精神和辛勤工作”
在關丹港碼頭,碧綠的海水輕輕拍打著海岸,卸船機巍然矗立,集裝箱整齊排列,新運來的鐵礦石、焦煤等物料有序地堆放著,斗輪堆取料機來回穿梭……這是一座現代化、專業的碼頭。
關丹港是馬來西亞東海岸最大的港口,也是關丹工業區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馬來西亞政府將關丹港列為重點發展港口之一。新加坡港務集團投資了關丹港。中馬合作為這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港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馬正合作升級關丹港,共同規劃開發新港區。據關丹港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葉景濤介紹,當地設備供應有限,新港口設備如卸船機、斗輪堆垛機、輸送機等設備均來自中國。為此,中國企業專門培訓當地員工,并組織他們到中國港口參觀學習。
馬來西亞員工斯納潘在關丹港工作十多年。他說,中國公司到來后,港口作業更加自動化,卸貨速度也提高了。2018年之前,每天只能卸8000噸貨物,而現在已經達到每天3萬噸。“從船舶到港時如何應對,到如何管理堆場,到如何操作和維護設備……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分享了很多好經驗。”斯納潘說。我們可以看到合作伙伴的專業和努力。關丹港務局首席商務官馬斯林說:“是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提供了技術轉讓,使我們各方面的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2015年吞吐量和營業收入實現翻番,2018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公共散貨專業碼頭,并投資建設兩座15萬噸級深水碼頭,在中馬雙方共同努力下,關丹港吞吐量大幅提升,各項能力正在不斷更新升級。
中方投資港口后,關丹港與中方合作伙伴的合作交流和業務往來日益密切。2014年,欽州港與關丹港正式結為姊妹港,標志著雙方在多領域合作的開始。國際集裝箱直航的開通,大大縮短了直航時間,中馬雙方還成立了聯合招商小組,共同向中方企業推介關丹港。聯合鋼鐵等項目的落成,進一步推動了關丹港由“港—產—園”聯動發展模式的轉型。
隨著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關丹港將迎來新的機遇。葉景濤表示,西部陸海新通道與欽州港的對接,將擴大欽州港和關丹港的經濟腹地。以前經中國東部港口到達中國西部可能需要35天以上的時間,但如果從關丹港到欽州港再轉鐵路到達中國西部,最快只需不到兩周時間,“這將大大方便中馬貿易往來”。
“從此我們的心就更親近了。”
馬中關丹產業園建設,譜寫出更多民心相通的故事。
隨著交往日益頻繁,欽州市與關丹市已成為國際友好城市,自2016年起,兩市輪流舉辦“兩城兩天”活動,分別為關丹“欽州日”和欽州“關丹日”,通過舉辦文化晚會、青少年交流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
馬來西亞國內貿易及生活成本部副部長傅芝雅說,當地員工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工作、生活,彼此的了解正在加深,“馬中關丹產業園在促進人文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凱利是關丹本地人,關丹工業園興建時他還在讀書,每次路過這里,他都充滿好奇。“我會時不時用蹩腳的中文跟他們打招呼,總能得到中國員工友好的回應。”凱利說,當時他就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在這里工作,學習中文的動力也更大。畢業后,他如愿以償,得到了去中國培訓的機會。因為懂中文,凱利主動兼職為兩國員工互相教授語言,“從此我們的心更親近了。”
在關丹一家馬來餐廳,老板看到中國員工來吃飯,高興地招呼他們,他的兒子也來打招呼,“我第一次來這家餐廳吃飯的時候,他兒子才幾個月大,現在都快成年了。”葉景濤一邊招呼來吃飯的當地馬來人,一邊說,“我來這里很久了,經常來這家餐廳吃飯,我們一見面就很親近。”
晚上下班后,偌大的園區里,中馬員工們三五成群,有說有笑地一起去宿舍、餐廳。馬來女孩伊娜說,有時吃完晚飯,大家還會一起散步、打羽毛球。
馬來西亞有句諺語說,“我們一起爬山,一起過溝”,這是中馬友誼的生動體現,新冠疫情期間,關丹工業園企業捐贈約200萬只口罩以及大量防護服、酒精等防疫物資,為馬來西亞抗擊疫情加油打氣。
巴查維表示,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兩國雙園”有望建立馬中之間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化兩國在貿易投資、科技合作、旅游和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未來,關丹工業園計劃推動產業和服務升級,努力降低碳排放,中馬雙方將攜手推動工業園發展再創輝煌。”北部灣控股(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陸勇說。
(本報馬來西亞關丹電報記者張年生、劉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