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強調“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手腳。”如何破解“小馬拉大車”的難題,“小馬”有話說。
策之而能以其道,明確權責,有章可循,為“小馬”減“包袱”。作為國家治理的最末端,基層工作常被形容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單薄的落實主體,多線的工作任務,需將美好藍圖繡成現實圖景,基層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以“壓實屬地責任”為借口,基于行政等級,無端攤派工作任務,將不可避免地滋生形式主義。因此,健全主體明確、要求清晰的責任體系就非常有必要,亟需明晰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具體職責,把基層真正要落實的事項搞清楚。責任范圍之內的事情,不折不扣地緊盯落實;需要給予指導或基層配合的,不能一轉了之,盲設目標;不該基層負責的,堅決地取消或轉移。同時,注重源頭治理,健全監督機制,強化以案促改促治,杜絕“上級生病、基層吃藥”的情況。如此,既可以從制度上避免層層加碼、無端指派、以形式主義整治形式主義的情況,也可以讓基層干部明確工作目標,種好“責任田”,干好“分內事”,回歸基層工作的服務本質。
鳴之而能通其意,群策群力,同題共答,讓“小馬”遇“伯樂”。中國的廣大基層,自然稟賦、社會發展、經濟水平千差萬別,做不到因地制宜,政策的落實就難免會出現南橘北枳、變色變味的情況。例如,依托信息系統所建立的智慧管理,在人口集中、網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社區易于實踐,但是到了空心化嚴重,智能手機普及率不足的農村地區,推進難度便會陡增。如果完全以“上下一般粗”“一刀切”“嚴格對標對表”來硬要求,就會導致部分地區機械式的落實和應付式的蠻干。知屋漏者在宇下,在制定工作任務時,要多聽聽一線的聲音,充分吸收社會訴求、群眾智慧、基層經驗,以建立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推進方案。此外,支持基層在工作中用好“土方子”,給予各地一定的操作空間,可進行試點 多輪調整的模式,強化基層的創造性實踐,使得政策能夠真真正正地落實落地、見行見效,讓基層干部不再苦干蠻干,而是成為政策的個性化建議者、創造性落實者。
食之而能盡其材,喂足草料,配上好鞍,讓“小馬”變“良駒”。當前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然轉變,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們既要走得進田間地頭,聽得進家長里短,也要坐得住辦公室,用得活新工具。如何為基層干部賦能,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一是要強化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效度,構建多樣化培訓體系,推進典型示范引領,分層分類開展業務培訓,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切實轉換成工作優勢、治理優勢,為基層治理培養強有力的落實主體。二是要以新技術驅動基層干部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創新,建設好完備的大數據平臺和網絡系統,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平臺資源維護與共享,以數智技術賦能基層干部工作效能提升。三是要加強對基層一線干部的關心關愛,推動職務職級、工資待遇進一步向基層傾斜,讓基層成為能留住人、能鍛煉人、能有所獲的干事創業沃土,不斷以“基層善治”開辟“中國之治”新篇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