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兒童歌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音樂創作領域和國家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優秀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學習生活中的常見藝術形式,優秀的歌曲對兒童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但目前的兒歌市場作品良莠不齊,“灰色兒歌”“惡搞兒歌”“成人化兒歌”等引起了家長的擔憂,兒童歌曲的發展亟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存在的問題
(一)優秀作品供給不足,斷代問題日益嚴重。多年來,能大面積傳唱的優秀兒歌屈指可數,兒歌的創作已由之前的“斷層”危機轉化為“斷代”之殤。從媒體關注報道,到推出少兒歌曲創作推廣計劃、舉辦少年兒童合唱節等活動,這一問題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但兒歌創作無力的狀況仍難改觀。
(二)商品化競爭激烈,嚴重缺乏潛心創作主體。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音樂的商業化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也導致了“藝術不夠純粹”的社會現狀。當今兒童歌曲創作者不會為了菲薄的稿費而努力創作兒童歌曲,而是將眼光轉向高收入的流行音樂創作中,兒童歌曲反而成了“非主流藝術”,能夠安心創作兒童歌曲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
(三)創作隊伍素質不高,創作水平良莠不齊。兒童歌曲是否優秀,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創作者的素質。而現在兒童歌曲創作隊伍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首先是為兒童寫歌沖在前鋒的創作者仍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家,他們年齡已逐漸增大,而具有高素質的接班人卻很少,使得創作隊伍出現斷層的現象;其次,年輕的兒童歌曲創作者缺少對生活經驗、兒童生活及思想的深層次了解,所創作出來的歌曲沒有抓住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和欣賞品味,盲目追求數量,忽略質量,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所創作的兒童歌曲并不少,但傳唱度不高的原因。
二、工作建議
(一)量體裁衣,揚長避短,高質量創作文藝作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創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應該尊重兒童主體地位,以兒童視角去深挖細掘孩子們的欣賞品味,將流行元素與兒童歌曲相融合,創作出富有鮮明時代感、優美旋律感、強烈節奏感的高質量作品。
(二)不忘初心,擺正觀念,多維度打造純粹藝術。新時代的創作者要轉變“一切向錢看”的消極意識,以不怕吃苦、獻身藝術的崇高精神克服創作瓶頸,始終堅持兒童歌曲創作的審美、教育和娛樂功能,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同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與財政部門的積極聯動,爭取為兒童服務的機構設立專項資金,或定期開展兒童歌曲創作培訓班,制定完善的獎勵制度,多措并舉幫助只為金錢名利而迷失初心的創作者們回歸到“純粹的藝術”。
(三)與時俱進,勤奮創新,全方位提升創作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少年兒童的欣賞能力和審判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兒童歌曲創作者在創作上要跟上時代步伐,增強時代意識,大力推陳出新,以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張揚去突破頑固陳舊、有悖于兒童歌曲創作特點的創作原理和固定模式,勇敢地把自己的創作實踐置身于創新探索的大潮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在千錘百煉和探索創新中提升創作水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