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濱海旅游小城鎮發展概況
1.基本概念
濱海旅游小鎮是以發展濱海旅游度假產業為基礎,以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休閑度假活動、完備的配套設施吸引游客,同時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產業人口集聚、實現工作居住一體化、產城互動的生態宜居新型城市。一般來說,濱海旅游小鎮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①地處沿海地區,小鎮建設以濱海旅游服務為中心;②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③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齊全。
2. 發展概況
近代濱海旅游發源于英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初創階段。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引發了交通運輸革命,在其影響下,城市周邊旅游不斷發展,濱海旅游雛形逐漸形成。②發展階段。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內燃機的發明帶動汽車工業飛速發展,出行更加便捷,旅游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傳統濱海旅游小鎮也隨著海濱度假旅游的快速發展而興起。③繁榮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飛機成為民用交通工具,飛機的普及使國際旅游更加現實,一批具有特定消費群體、品質優良、業態多樣的新型濱海旅游小鎮相繼出現。
我國濱海旅游度假業起步較晚,初期發展以避暑、療養為主,進入20世紀90年代,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推動旅游業由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轉型:199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其中5個為濱海旅游度假區,從此濱海旅游度假區開始真正發展起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假日旅游逐漸成為我國旅游的主導方式,近年來濱海旅游小鎮建設也伴隨著我國濱海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而逐漸興起。
2.濱海旅游小城鎮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濱海旅游城鎮開發建設問題。
目前,濱海旅游小鎮的發展已成為許多沿海地區的熱點,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過分追求社會經濟效益、忽視城鎮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等現象,給濱海旅游小鎮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濱海旅游城鎮規劃體系問題。
目前,我國濱海旅游度假區最常見的規劃體系,是以地方總體規劃為基礎,編制地方度假區(旅游小鎮)的詳細建設規劃,或直接進行旅游規劃設計,多數度假區缺乏控制性詳細規劃體系。濱海旅游小鎮是以旅游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建設的,在規劃過程中,應同時兼顧旅游規劃和小鎮規劃,但目前相關內容和研究方法較為少見。
雖然我國已經有小城鎮規劃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在控制性規劃層面,尚未制定旅游小城鎮的實施細則。深化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對旅游資源合理開發的戰略意圖,加強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為保證濱海旅游小鎮的可持續性和靈活性,控制性規劃成為濱海旅游小鎮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
(3)濱海旅游城鎮控制性規劃編制問題。
濱海旅游小城鎮規劃控制性編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才剛剛起步,國家法律法規對濱海旅游小城鎮規劃控制性編制尚無明確規定,導致其編制中存在諸多問題。
①城市控制規劃主要是為了城市發展建設而制定的,濱海旅游城鎮規劃直接套用城市控制規劃的規劃方法和指標體系,難以體現濱海旅游城鎮的特色。
②規劃控制指標中只有發展指標,沒有保護指標,缺乏有效的“城市生態環境管控”方法,在指導實際開發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濱海旅游小鎮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為解決濱海旅游城鎮實際開發建設和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濱海旅游城鎮的可持續發展,編制濱海旅游城鎮控制性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濱海旅游小鎮控制規劃指標體系構建原則與思路
(一)建設原則
(一)按照科學性、可操作性原則,量化基礎指標
科學性體現在構建結構清晰、能充分反映體系整體特征的指標體系;可操作性體現在指標體系最終用于指導濱海旅游小鎮控制性規劃的編制,規范旅游經營者的發展行為,引導濱海旅游發展;指標應具有可比性、可衡量性、描述準確、內容簡練,才能反映小城鎮未來的發展方向。
量化控制指標作為硬控制標準,是項目開發建設的基本指標,提高其準確性,有利于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遵循整體性、系統性原則,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管理的重要領域。旅游新城開發建設必須統籌考慮整體功能布局和配套基礎設施,從環境風貌、建筑形態等角度建立統一標準,提升旅游小鎮整體形象。對重點地塊進行城市設計,對建筑與公共空間、公共通道、綠地景觀類型等關系進行詳細界定。
濱海旅游城鎮的功能主要為旅游,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獨特性和競爭力,體現城市的特色和風貌。應創新制度控制和城市界面控制,增強指標體系對城市形象塑造的制約作用。
(三)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濱海旅游小鎮作為陸海交錯的特定區域,以濱海為主,生態敏感性較高,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生態保護尤為重要。嚴格保護規劃區南側沿線自然生態資源;嚴格管控濱海大道生態保護廊道、濱海景觀廊道;嚴格管控規劃區東西兩側自然水域,改善水環境。在控制性規劃指標的制定中增加生態控制指標,如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等,加大風道指標的控制,從而改善濱海旅游小鎮小氣候。
(二)建設思路
以濱海旅游小鎮的獨特性為切入點,探索區別于其他小城鎮的規劃要素,即濱海和旅游。對于濱海小鎮,其生態敏感性相對較高,因此在規劃中應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生態指標納入規劃,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對于旅游小鎮,主要目的是吸引外來游客,帶動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城市設計出發,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和小鎮風貌。
本次控制性規劃指標體系的創新,是在控制性規劃中的常規指標基礎上,在城市設計層面,增加了總體城市設計控制、標志設施控制、城市照明控制和界面率控制指標;在生態環境層面,增加了低影響開發設計指標、綜合管廊及風道控制等指標。在完善傳統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濱海旅游小鎮控制性規劃指標體系(圖1)。
四、塔山屯鎮天龍寺濱海地區控制性規劃指標體系構建
1. 環境容量水平:細化指標計算方法,構建基本指標框架
(1)容積率控制
容積率是地塊允許建設的總建筑面積與土地總面積的比例,是衡量地塊開發強度的重要指標。在合理的空間環境條件下,容積率越大,地塊開發建設強度越強。容積率越高,土地利用率越高;反之,容積率越小,土地開發建設強度越小,土地利用率也越低。容積率確定流程如圖2所示。
本規劃根據塔山屯鎮天龍寺濱海區域的實際情況,運用經濟容積率的概念,對不同性質、不同位置的地塊,特別是居住用地(R)、公共設施用地(C)進行測算,具體預測方法概括如下:
1)經濟分析法——經濟容積率。容積率表達的是容積率與總建筑面積和地塊面積的比值。土地開發中,單位面積價格與建筑面積有直接關系。具體公式為:
2)車體布局仿真方法。
通過對規劃方案的物理布局進行試驗,研究總體適宜的容量與空間布局,并運用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進行評估、修改,最終得出明確的容積率指標。
3)調查分析方法。
通過對現狀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了解現狀中的各項指標以及不同地點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獲取一些可供參考的指標數據,結合規劃條件、城市發展水平,確定更為合理的容積率指標。
4)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按照綏中縣規劃局相關規定,采用調查分析方法對指標進行驗證,最終確定規劃區域容積率,具體容積率控制指標見表1。
5)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計算居住區容積率。
根據《城鎮規劃標準》關于鎮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的規定,考慮到濱海旅游城鎮的特殊性,本規劃按人均建設用地指標100平方米/人計算,總人口規模為162.81公頃÷100平方米/人=16200人。
①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二級氣候區劃的規定:高層住宅組團人均控制指標為8~11平方米/人,則平均值為9.5平方米/人,則總住宅用地面積=9.5×1.62=2。
②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中關于居住用地平衡控制指標的規定:居住組團的居住用地價值范圍應為居住用地的70%~80%,故價值量為75%,則居住用地=0.75×居住用地=0.75×=2。
③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二類氣候區的規定:多層居住建筑凈密度為1.70,中高層居住建筑凈密度為2.00,高層居住建筑凈密度為3.50。居住建筑以高層為主,故居住建筑面積凈密度為3.50。居住建筑面積凈密度=居住建筑總面積/居住用地,則居住建筑總面積=居住建筑面積凈密度×居住用地=3.5×=.5m2。
④按照商業與住宅經驗配比15%~20%的規則,經驗配比取17.5%,商業總面積為70697.81m2。
⑤總建筑面積=住宅建筑面積 商業建筑面積=.31m2。
⑥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總居住用地=.31/=3.08≈3.1。
根據上述經濟容積率計算方法,對規劃區域的容積率進行預測,再采用布局模擬法對規劃區域進行校核,在初步確定容積率指標后,再結合《隨州縣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同類用地的控制標準進行調研,并與國內同類城鎮區域用地控制指標進行對比,最終確定規劃區域的容積率控制要求。
(2)建筑密度控制
(二)城市設計層面:加大指標管控,提升城市形象標準
(1)總體城市設計控制
根據總體城市設計,規劃區從節點、軸線、區域三個角度進行控制(圖3)。 ①節點。重點塑造四個一級控制節點,形成城鎮形象的標志性節點;主干道交叉口為二級控制節點;其他道路交叉口及濱海區域重點控制建筑為三級控制節點。 ②軸線??刂瞥擎傊饕值澜缑?,構建“一橫一縱”兩條一級控制軸線,沿主干道建設二級控制軸線,沿支路建設控制軸線。 ③區域。濱海區域、濱海大道北側商業區、迎賓街兩側商業區為城市主要功能區,為一級控制區;中路兩側為城市主要公共服務區,為二級控制區;其余為三級控制區。
(2)標牌設施的管制
城市集鎮各個區域對環境氛圍、景觀要素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在設置戶外廣告時應區別對待。規劃設立了五類區域對戶外廣告設置進行控制(圖4)。
(3)城市照明控制
根據《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2006)規定,“機動車交通道路照明應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圖5),其照明標準值應符合表3的規定。
(4)界面比(K值)控制
界面率(K值)為地塊內界面總寬度與地塊寬度之比。本規劃界面控制分三種類型: ①商業連續界面——K值為界面沿線建筑總寬度與地塊寬度之比。 ②界面沿線綠地總寬度與地塊寬度之比; ③界面沿線開放空間寬度與地塊寬度之比。 對規劃區內各地塊進行界面率控制,彌補傳統控制要素對城市空間界面控制的不足。對于重要商業界面,K值宜按0.7≤K≤0.9選取,對于綠化連續界面,K值宜在0.8≤K≤1.0范圍內選取,對于開放景觀界面,K值宜在0.4≤K≤0.6范圍內選取。
(三)生態環境層面:納入生態指標,完善生態控制要素
(1)“低影響開發指標體系”的應用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規劃區年徑流控制率確定為80%,設計降雨量為26.2mm,綜合徑流系數小于0.5。具體技術措施包括透水鋪裝、綠色屋頂和下沉廣場。結合地塊規劃指標(容積率、建筑密度和綠地率等),確定各地塊下沉綠地率、下沉深度、透水鋪裝率、綠色屋頂率等低影響開發設計指標(表4)。
(2)綜合管廊及管道配套設施
與傳統地埋管線單獨敷設、獨立管理相比,綜合管廊可消除“拉鏈路”,促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保障地下管線安全運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節省土地資源。
1)進入走廊的管線選擇。
供熱管道溫度較高,雖然采取了保溫措施,但其外表面溫度仍在30℃以上,管道溝內還有溫度補償器、大推力支架、放氣閥、排氣閥等專用設備,與其他管道相連,很難共處一室。
若燃氣管道進入綜合管廊,可以考慮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解決其安全問題,但這也會相應??增加工程投資,同時對日常維護管理運營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排水管道為重力流管道,按一定坡度埋設,一般埋設較深,但綜合管廊的造價會隨著埋設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本項目地處濱海平原,不宜將重力流管道納入綜合管廊中。
概括起來,綜合管廊僅包括供水、電力、電信三個專業管線。
2)綜合管廊選址。
沿濱海中路規劃一段綜合管廊,濱海中路穿過規劃區中心,且距水源、電源均來自鎮區,符合綜合管廊的選線原則。
(3)風道控制
規劃區內街道布局與綏中夏季風向一致,每個小區都規劃了多條風道,讓夏季風能順暢穿過小區。一系列的風道讓整個規劃區和每個小區都保持了風道,通過風道的設置,規劃區夏季可降溫2℃左右,空氣的快速循環也讓PM2.5等污染物快速擴散。
結論
控制性規劃指標體系是控制性規劃的核心內容,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索構建綏中縣塔山屯鎮天龍寺濱海片區控制性規劃指標體系的新思路。針對旅游小鎮的創新指標:在環境容量層面,提出新的容積率計算方法,以居住區凈密度等指標為基礎測算建筑面積毛密度。從技術層面,綜合運用多種計算方法,合理確定相應等級的居住用地。在城市設計層面,引入界面率(K值)概念,提出商業連續界面、綠化連續界面、景觀開放界面三種界面控制形式,控制規劃區域各路段的界面率。
此外,還控制廣告標牌、道路照明等要求;在生態環境層面,將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風道、綠化率、建筑節能等生態指標納入控制指標,并根據城鎮、組團層面的規劃布局特點設置不同類型的風道,合理確定城市開放空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