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炎炎夏日,一群懷揣著傳承紅色文化、推廣普通話熱情的青年學子,組成了“紅韻薪火,普語萬家”社會實踐團,他們跨越山川湖海,深入鄉村社區,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語言無障礙,溝通無界限”的美好愿景。自7月5日起,一系列豐富多彩、意義深遠的推廣普通話活動在河南洛陽及周邊地區火熱展開,不僅點燃了村民們學習普通話的熱情,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文化傳承與交流的種子。
開篇:宜陽水磨頭,問卷啟航程
7月5日,實踐團的首站來到了宜陽縣城關鎮水磨頭社區。清晨的陽光灑在蜿蜒的小道上,隊員們手持精心設計的問卷,面帶微笑,走進了一戶戶人家。問卷內容涵蓋了村民對普通話的認知程度、使用習慣以及學習需求等多個方面,旨在通過數據收集,為后續更有針對性的推廣活動提供依據。村民們積極參與,紛紛表達了對普通話重要性的認識及學習愿望,一位大爺感慨地說:“現在出門在外,會說普通話方便多了,希望孫子們也能學好。”
深入:香泉村韻,敬老情深
7月7日,實踐團轉戰至宜陽縣香鹿山鎮香泉村,繼續通過社區調查推廣普通話。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河洛大鼓表演。河洛大鼓,作為河南地區的傳統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韻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喜愛。隊員們巧妙地將普通話元素融入表演之中,通過趣味橫生的對話和生動的情節,讓老人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感受到了普通話的魅力。老人們笑得合不攏嘴,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既新鮮又有趣,希望以后能多舉辦。
拓展:孟津三村行,語通民心
7月10日,實踐團的足跡延伸至孟津區會盟鎮的鐵爐村、呂村和雙槐村。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耐心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及學習方法。隊員們還組織了簡單的語言游戲,如繞口令、詞語接龍等,激發了村民們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孩子們更是踴躍參與,他們的歡聲笑語成為了這個夏天最美的風景線。
播種:校園潤苗,普語花開
7月14日,實踐團將推廣普通話的陣地轉移到了校園,來到了宜陽縣實驗初級中學和永和希望小學。在這里,他們不僅開展了多場普通話宣傳教育講座,還精心編排了河洛大鼓節目,邀請學生們上臺互動,通過表演加深對普通話的理解和應用。小學生們穿著統一的校服,瞪大眼睛,認真聆聽著每一個發音,那份純真與熱情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
此外,實踐團還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媒介資源,廣泛宣傳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他們制作了精美的宣傳海報和手抄報,張貼在校園各個角落;還開設了普通話學習專欄,定期發布學習資料、教學視頻等內容,供學生們自學參考。
分散實踐:星火燎原,普語遍地
除了集中社會實踐外,實踐團的成員們還利用假期時間,在各自同學的家鄉就近開展推廣活動。從北國的冰雪小鎮到南疆的熱帶雨林,從東部的繁華都市到西部的遼闊草原,普通話的推廣之火被點燃,并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他們走進鄉村,走進社區,走進校園,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推廣普通話的使命,讓普通話成為連接人心的橋梁,讓文化交流更加順暢無阻。
結語:紅韻傳承,普語未來
“紅韻薪火,普語萬家”推普實踐團的活動雖然已落下帷幕,但推廣普通話的征途才剛剛開始。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家攜手并進,共同為構建和諧、文明、開放的語言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普通話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讓紅韻薪火照亮每一個心靈,溫暖每一個家庭,普語萬家,共筑中國夢。
(河南科技大學 柴紫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