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放在改革發展的核心位置,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生制度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更為投身到基礎建設的吾輩青年,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以古語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基層穩固,方能百姓安寧;基層強大,方有國家昌盛。作為基層干部,深知扎根于民是工作之基,為民服務室工作之本,取信于民是工作之魂。滿懷在祖國大地抒寫壯志豪情的昂揚斗志,秉持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民生幸福為己任,以改革為主調,立足本職工作,腳踏實地,用青春奏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改革新篇章。
聽民意,順民心,以“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為信仰,扎根基層,做民意的熱切回應者。“浦江經驗”告訴我們:真正深入基層,真誠探訪民情,不僅需要洞悉民眾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慮、所憂所望,更要以滿腔熱忱回應這份期待,將這份深情厚意融入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之中。聽民意,順民心,我們將樹立“擇定一生、矢志為民,扎根基層、青春無悔”的理想信念,秉持無私之心,在社區、鄉村、工廠,化身為人民群眾的“貼心摯友”與“堅定代言”,做人民群眾心聲的傾聽者,需求的滿足者,夢想的合伙人,用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用青春熱血,譜寫“以人民為中心” 的改革贊歌。
聚民力,積民心,以“民之所向,眾志成城”為信念,團結人心,做民力的智慧抱薪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它深刻揭示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時代前進的主要力量”這一核心規律。積民心,就是要立足實際,發揮當地地域優勢,充分開發人文、旅游資源,不斷優化宣傳手段,加快新農村建設,凝聚民心;聚民力,就是要采用差異化發展思維,不斷優化政策,落實機制,吸引各行各業的群眾投身到家鄉建設的浪潮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努力。只要我們始終將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全力做好民生實事,爭做民力智慧的抱薪人,必將助力“民之所愿”皆成現實。
察民情,體民心,負“民生所系,責任如山”之則,腳踏實地,做民生的無畏接力者。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改革,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的共建共治共享典范,上海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及廣東廣州市“星鳳凰”項目對鄉村留守婦女的深情幫扶,一個個事關民生的小事,卻折射出共產黨員“察民情,惠民生”的不變初心。從走向基層,扎根鄉村開始,我們就深知肩上擔負的“民生所系,責任如山”之則。做“惠民生”事業的無畏接力者,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將改善民生置于工作的核心位置,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高效執行的務實舉措,力求讓改革發展的累累碩果更加廣泛、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位人民群眾。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動民生事業向前發展,就一定能夠繪就一幅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壯美畫卷,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篇章。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街道柏楊村支部書記助理 羅楠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