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博物館:守護文脈,多管齊下
7月13日上午,團隊來到湘西州博物館。這座新設立的“民族文化類”專題博物館,位于吉首市乾州開發新區,占地2746平方米,展廳面積955平方米,展陳藏品725件/套。古韻瓷器、精美銀飾、絕倫刺繡等展品琳瑯滿目,生動詮釋了苗家人的智慧。調研團隊隨著展館變幻,移步換景,穿越歷史長河,深刻感受到湘西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及博物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在苗寨開發過程中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苗族文化,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大課題。一方面,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苗寨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另一方面,如何在傳承苗族文化的同時,讓當地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據悉,苗族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歌舞、刺繡、銀飾鍛造技藝等豐富多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傳統文化如何煥發新生,成為年輕一代傳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應加大對苗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將其融入旅游開發中,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苗族文化。同時,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為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墨戎苗寨:文化瑰寶,發展并進
7月14日與15日,調研團隊來到了被譽為“中國傳統村落”的墨戎苗寨。這個由13個苗寨組成的古老村落,至今保留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民傳文化,如苗族服飾銀飾、苗族刺繡、苗族建筑等。墨戎苗寨不僅因其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調研團隊在寨內參觀了攔門、風雨橋、乖乖樓等著名景點,深刻體驗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調研團隊在墨戎苗寨的考察中發現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問題。
墨戎苗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如何在快速發展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成為苗寨的一大挑戰。調研團隊發現,盡管旅游業帶動了手工藝品制作、苗族餐飲等產業的發展,但如何將客流量轉化為經濟效益,提高門票價格而不影響游客體驗,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鎮長石公平表示,政府加大了對苗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疫情等因素對旅游業的影響仍不可忽視。此外,如何在傳承苗族文化的同時,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是苗寨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文化傳承方面,調研團隊通過與苗鼓第四代傳承人楊靜蓮的交流,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但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圖3.與第四代苗鼓傳承人楊靜蓮合影 墨戎苗寨工作人員 攝
教育方面的改善雖然顯著,但如何在現代化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讓孩子們不忘根的同時,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是教育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經濟發展方面,茶葉種植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但如何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如何將特色茶產業與當代飲品潮流相結合,創新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是苗寨經濟發展的關鍵。
調研團隊在墨戎苗寨捕捉到了一系列生動的人文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苗寨人民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中的智慧與努力。但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找到平衡,實現苗寨的可持續發展,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墨戎苗寨的未來發展,不僅關乎一個村寨的命運,更關乎整個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芙蓉鎮:文化古鎮,未來可瞻
7月16至17日,“良苗懷新”小分隊進入了風景如畫的芙蓉鎮,對其整體發展狀況和文化傳承進行了探訪。芙蓉鎮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當地文化并非以苗族為主,而是以土家族為主,但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式和當地發展狀況與苗族大同小異。
芙蓉鎮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于一體的古鎮。酉水河穿鎮而過,兩岸山峰蒼翠欲滴,河水清澈見底。團隊隊在芙蓉鎮不僅游覽了古鎮的青石板街道、古樸的吊腳樓和堅固的古城墻,還深入了解了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文化。通過游覽當地的民族村寨和觀看《芙蓉鎮·摸泥狂歡派對》與《花開芙蓉·畢茲卡的狂歡》兩場精彩絕倫的演出,調研團隊對湘西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然而,在游覽芙蓉鎮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隨著當地商業化的不斷深入,芙蓉鎮的商鋪密度與重復性大幅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游客對于獨特文化體驗的追求,影響了芙蓉鎮的旅游業發展和文化傳承;此外,演出入場檢票的效率不高,觀眾需要長時間等待才可入場,這也降低了游客在芙蓉鎮的旅游體驗。團隊成員一致建議合理規劃商鋪空間布局,并增加演出的檢票口,以促進芙蓉鎮的旅游業發展和文化傳承。
鳳凰古城:規避同質,鳳凰涅槃
7月18日,“良苗懷新”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的一個地理位置獨特且充滿魅力的古城——鳳凰古城。作為土家族和苗族的重要聚居地,其苗文化傳承與發展展現出了豐富的多元性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鳳凰古城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苗服寫真、苗族手工藝品作為鳳凰古城的兩大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和購買。同時,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邊城》,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對湘西風情的細膩描繪,成功地將鳳凰古城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的旅游舞臺。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鳳凰古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還傳遞了湘西地區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民族精神,極大地提升了鳳凰古城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苗服寫真、苗族手工藝品作為鳳凰古城的兩大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和購買。然而,在收獲流量的同時,鳳凰古城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同質化——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一些商家過分追求商業利益,而忽略了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導致了鳳凰古城的文化內涵變得膚淺和單一,失去了原有的獨特魅力。就如寫真行業的泛濫,導致鳳凰古城等旅游風景區被同質化寫真項目充斥,從而削弱了古城獨有的韻味與特色。因此,團隊認為應加強苗族地區的文化教育,鼓勵新一代苗族人進行文化創新,并規范景區文化行業,推動苗族文化產業的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現象發生。
德夯苗寨:山水文厚,亟待推廣
7月20日,團隊來到湘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德夯苗寨。德夯苗寨以其秀美的青山綠水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聞名。這里的苗族人民以音樂、舞蹈、織布和手工藝而聞名,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調研團隊在德夯苗寨不僅駐足觀賞流沙瀑布、銀鏈瀑布、孔雀開屏峰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體驗了攔門對歌等民俗活動。通過與導游交談,團隊了解到旅游業的繁榮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許多村民通過開辦家庭旅館、餐館、手工藝品店等方式實現了增收致富。居民收入從之前的人均2000元到如今的人均1.4萬元,回鄉創業人員大幅增加,村民的經濟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此行最令團隊成員印象深刻的,是《德夯幻境》沉浸式5D苗境喜宴劇場演出。作品以苗家婚戀、愛情、出征、奮斗、凱旋為線索展開,集苗歌、苗舞、詩情獨白于一體。光影的巧妙運用、色彩的細膩調配,以及構圖的匠心獨運,共同構建了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視覺盛宴。除了視覺層面的震撼,它還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等深刻議題,演繹了一部關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哲學思想巨作。團隊成員觀看完劇目不禁贊嘆:“太棒了!美學與文學永不謝幕!”
經過團隊深入而細致的一天調研,他們被當地所蘊藏的豐富旅游資源深深震撼。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山川壯麗,宛如一幅幅動人的水墨畫卷,讓人流連忘返;更兼人文藝術璀璨奪目,歷史底蘊深厚,每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與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鑒于德夯苗寨如此獨特的旅游價值和潛力,團隊強烈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這一寶藏之地的宣傳力度。首先,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制作并發布高質量的旅游宣傳片,展現德夯苗寨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和興趣。此外,還可以加強與旅行社、酒店等旅游服務機構的合作,推出更多針對德夯苗寨的旅游產品,如主題游、深度游等,滿足不同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注重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提升,包括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方面,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
在圓滿結束這段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之際,“良苗懷新”小分隊的成員們心中滿載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與無限期許。他們不僅見證了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與文化傳承的深厚底蘊,更在調研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亟待解決的發展難題與挑戰。帶著對湘西未來的深切關懷與責任感,他們衷心希望,此次調研中揭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成為推動湘西發展的催化劑,激發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行動。他們相信,通過政府、社會各界及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這些難題將逐一得到妥善解決,為湘西的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之路鋪設更加堅實的基石。
(夏若涵、石嬿渟、司蕓菲、唐子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