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可以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鄉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越劇,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瑰寶,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發源于嵊州,是嵊州明亮的文化底色。嵊州文化源遠流長,以“百年越劇誕生地”聞名于世。近年來,嵊州把打造越劇文化圈作為推進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文化民生實事、擦亮城市文化IP的重要工作載體,使越劇之鄉的傳統優勢得以延續和發揚,同時全力促進越劇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帶動產業發展,助力文化潤富。
為深入探訪越劇底蘊與魅力,推動青年大學生更加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戲劇文化,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專業的青年學生志愿者組建嵊州郵夢人鄉村振興發展成就觀察實踐團,赴浙江嵊州開展“AI越至嵊,鄉音傳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全方位探尋越劇文化IP,立體化感受非遺魅力
120多個戲迷組織,26個越劇文化示范村,誕生于東王村的越劇文化在保護傳承中繁榮發展,2023年首屆“村越”好聲音更是在全網收獲累計3900余萬人次的點播量。7月10日至14日,實踐隊員采訪了嵊州的村民、各年齡段學生、村越演員、國際越劇愛好者、嵊州文化館工作人員、越劇名家倪錦錦老師,他們從不同角度講述了越劇文化的發展與現狀。實踐團來到第二屆村越比賽現場,專訪文化館工作人員,了解到在各村鎮文化禮堂開展的村越是推進越劇“進校園、進劇場、進社區、進禮堂、進廣場、進景區”的六進活動之一。2024年村越將擴展至全國范圍,掀起“越劇熱”,此外還有民間越劇節、越劇戲迷大會、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等活動,也已成為嵊州公共文化最美的風景。在越劇藝術中心,團隊專訪了越劇名家倪老師,深入探討了越劇非遺亮相杭州亞運會;越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特點;越劇文化創新及不同年齡段越劇愛好者劇目推薦等。辨別道具、認識水袖、敲擊鼓板、揚馬鞭、耍花搶,團隊沉浸式體驗了越劇魅力,同時以錄制微團課的形式助力越劇傳播。
推動越劇的時代創新,推廣“越劇+文旅研學”
團隊調研到,源自農民辛勤耕耘之余的田頭歌唱,越劇獨樹一幟之處在于其根植于民間土壤,有著清晰可考的誕生地。在隨處可見的剪影墻、墻繪、被喚醒的古戲臺,團隊從無處不彌漫著越劇元素的越劇誕生地東王村出發,以線下調研與線上傳播形式結合,推廣其從落地唱書走上舞臺,緊貼百姓生活,反映時代風貌,創新發展中留下豐富而寶貴文旅資源的歷程。經由越劇藝術中心、越劇藝術學校、中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再到越劇小鎮非遺街,團隊體驗到了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借助AI等現代技術,越劇文化傳統保護與現代轉型、越劇文化圈與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事業與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勢。團隊積極將調研成果凝練為“越劇 文旅研學手冊”并反饋當地,促進越劇傳承保護與文旅創新升級。
越劇微課堂進社區,志愿服務聯動傳非遺
團隊將越劇圖片和唱段視頻融入AI技術,以微課堂形式參與社區關愛留守、困境兒童公益暑期課堂。隊員們以越劇名劇《追魚》動畫片段為引,童趣式宣講、互動式提問,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傳播了越劇起源、服飾、妝容特點,介紹了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紅鬃烈馬·投軍別窯》。團隊積極聯動市民政局、慈善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鹿山街道助聯體服務站(社工站、未保站)開展非遺手工制作,美味餐點制作、安全知識宣講等系列活動,文化浸潤與非遺傳承相結合,為困境家庭子女答疑解惑,為暑期留守兒童送去溫暖。
越劇非遺的時代傳承與文化創新,讓其在中外交流、賦能經濟、鄉村振興中發揮獨特作用。團隊將繼續深入探索越劇文化IP,探尋越劇與旅游產業、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越劇的傳播范圍,推動當地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南京郵電大學 柯卉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