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2024年7月15日至8月2日,重慶大學“青耘綠春”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一行赴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深入基層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致力于推動綠春茶產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實踐期間,實踐團通過對接綠春縣茶農、茶企等產業鏈各環節參與者,開展產業調研、科研助力、品牌建設等系列活動,旨在為產業鏈上中下游尋求解決方案,以突破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制約因素,貫通綠春茶產業全產業鏈,為基層發展注入嶄新動力。
茶山采風,青春逐綠
“采茶人在山間逐,茶香紛飛滿山坡”,走進苦么山,在當地茶農的帶領下,實踐團首先體驗了制茶的第一步——采摘茶葉。
來到當地龍頭企業——綠鑫公司,在總經理白冰的帶領下,實踐團一起參觀了制茶車間,對茶葉制作流程、茶葉的基本分類、特色手工茶制作工藝、有機茶前景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實踐團還與駐“重慶大學茶葉發酵技術研發專家工作站”的王永忠教授團隊進行深入交流,對“重慶大學—綠春縣茶產品品質提升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展開了調查。工作站依托生物工程學科的科研創新力量,從茶葉發酵這一關鍵生產環節發力,發揮結對共建的聚合力優勢,將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大格局。
隨后,實踐團還借此機會,與白經理在土壤條件、品牌建設、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度訪談與交流。白經理也從一線創業者的視角,對綠春當地茶產業全產業鏈在發展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咪丕茶香,科研助力
“咪丕”,在哈尼語中指稱肥沃之地。來到咪丕村(重慶大學共建村),在村致富帶頭人朱自榮創辦的潘霧云茶廠,實踐團一行于悠悠茶香中,觀摩學習了綠春生態制茶的技藝與茶產業的發展沿革,對茶產品種植情況、茶相關衍生品等展開了調研。
在重慶大學國合辦和綠春縣政府的支持下,實踐團指導教師、重慶大學定點幫扶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磊與實踐團一道參與了“王輝鄉村振興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
遵循“以村聚產、以產興村”的發展思路,通過興建及聯動茶葉初制所、綠色生態有機茶園食用菌基地等主陣地,工作站將讓更多涉農高質量人才深入鄉村振興基層一線,為綠春的茶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與創新動力。
共話發展,茶業新篇
在加梅村村委會,實踐團與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一線干部開展深入交流,共話綠春茶產業發展。
綠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國輝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細致地介紹了綠春茶產業的基本情況。成員們就生產現狀、產品研發升級、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展開提問,他一一回應并解答了成員們的困惑。這一過程碰撞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進一步啟發成員思考茶產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在綠春團縣委“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實踐團與當地大學生就綠春縣茶產業的現狀與挑戰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實踐團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并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實踐團期待能與綠春學子持續開展合作,繼續書寫綠春與重慶大學之間深厚的友誼故事,開啟綠春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回望這段旅程,青春的足跡遍布了綠春的山山水水,茶香的韻味融入了每一位實踐團成員的心田。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見證了綠春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更親身參與了這一場鄉村振興的美麗實踐。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是綠春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符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更是鄉村振興的金色鑰匙。實踐團成員們以青春之名,用實際行動繼續書寫重大與綠春紐帶相連新篇章,讓茶香飄得更遠,讓鄉村振興的道路更加寬廣,以青春力量助推基層發展!
(重慶大學定點幫扶工作辦公室 張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