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至8月2日,重慶大學“青耘綠春”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一行赴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綠春縣加梅村、梅尼新寨、拉祜寨、蝦巴村等地開展田野調查、送教下鄉、巡邊護邊等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使命,譜寫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和諧篇章。
教育之光:播撒知識的種子
實踐團來到加梅村,前往加梅小學開展送教活動。實踐團以趣味游戲引入“網絡安全教育”主題,并引導小朋友們認識安全標識,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小朋友們的安全意識。團隊一行還向加梅小學捐贈兒童沐浴露、筆記本等學習與生活用品,幫助住校學生改善衛生和學習條件。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重慶大學青年學生與民族地區兒童互動交流,在給予兒童成長關愛的同時培養民族團結意識,實踐團聯合公管碩博服務團,在綠春縣大興鎮社工服務站開展“青春之力 共護朝陽”暑期兒童關愛服務活動。
通過五大互動環節——家鄉介紹、小老師角色扮演、民族知識問答、理想紙飛機制作和乒乓球互動,孩子們在輕松氛圍中展示自我,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自我表達能力。未來,實踐團也將繼續探索創新服務模式,為民族地區兒童帶去更多知識和關愛,促進民族團結與共同進步。
發展之翼:見證村落的蝶變
實踐團前往梅尼新寨,調研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建設情況。在瑤族族長的引導下,成員們參觀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遺址,了解了當地的歷史背景。在寨子的廣場上,鮮艷的石榴象征著民族團結,而鎮疆石的矗立則提醒著人們維護神圣國土的重要性。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在黨的關懷下,瑤族同胞是如何將村寨建設成為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的典范的。
不僅如此,實踐團還深入大頭村委會拉祜寨,調研脫貧減貧和基層治理成效。昔日以樹枝草木為廬的拉祜寨,如今樓房林立,產業興旺,實現了跨越千年的脫貧奇跡。青山環抱,碧水潺潺,拉祜寨如畫卷般鑲嵌在中越邊境。
村史館記錄了拉祜族從游獵生活到現代文明的滄桑巨變。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拉祜族人民走出深山,邁向新生活。政府果斷采取措施,幫助群眾戒除毒癮,恢復健康。拉祜寨涌現出許多”第一”,成為民族團結與進步的見證。
拉祜寨感恩主題廣場上的連心池,象征著民族團結,見證了拉祜族與其他兄弟民族的深厚情誼。”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拉祜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共同繁榮的偉大歷程。
此外,實踐團還來到戈奎鄉蝦巴村開展綠春美食(第二季)系列活動,通過哈尼族長街宴,深深感受到了哈尼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長街宴不僅體現了哈尼族人民勤勞樸實、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更是整個哈尼民族農耕文化的縮影。如今長街古宴已成為宣傳綠春的文旅品牌。
青春踐約: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綠春的青山綠水間,重慶大學“青耘綠春”實踐團不僅播撒了知識的種子,更見證了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與民族團結的深厚根基。這段旅程,是青春與綠色交織的壯麗詩篇,是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生動課堂。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都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更在心中種下了責任與擔當的種子。
在未來,實踐團將以青春的名義,赴一場與綠春的約定,用行動詮釋責任,搭建起青年與鄉村的橋梁,共同實現青春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
(重慶大學 羅皓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