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赴遠方,異鄉(xiāng)授業(yè)韻聲長。
2024年7月,量教有為團隊再揚帆。24名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秉持一致的信念,匯聚于此。再次前往云南省大理自治州洱源縣焦石洞完小,為孩子們帶來知識與歡樂。
從東南的繁華勝地一路奔赴西南的邊疆僻壤,歷經 40 多個小時,行程超過 2500 公里,一路可謂是奔波勞頓。團隊從廣袤的平原出發(fā),穿越起伏的丘陵,仰望高聳的山脈,俯瞰流淌的江河。這一路的行程著實讓人疲憊不堪。然而,當迎來孩子們熱情的迎接,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一路上的辛苦瞬間就化為烏有。
今年的社會實踐在時間安排上與往年有所差異,導致團隊無法在學校開展教學。盡管缺少學校那種專業(yè)的教學條件,但是團隊成員和孩子們依然懷著共同成長的愿望,每天無論風雨,都會按時前往村委會會議室,依照計劃推進課程。
針對洱源縣焦石洞完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團隊進行個性化課程設計。通過親和交流探知學習進度,以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老師們科學分配每日課程,實施分年級教學,切實協助學生化解上學期的難題,激發(fā)其求知熱情。除了計劃內的學生,團隊成員也給突然來到幼兒園的小孩子們帶去不同的快樂,教導他們唱童歌,一起做游戲,向他們傳授各類折紙玩具的做法。對于初中學生,團隊成員專門一對一進行疑難問題的解答,做到了因材施教。
除了語數英三門基礎課程之外,團隊還設置了特色課程與聲樂、書法、繪畫等藝術性課程。去培養(yǎng)孩子們的藝術素養(yǎng),讓學生輕松愉悅的同時能夠有所收獲,感受到學習的別樣樂趣。體育室外課程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作為中量大特色的太極拳,也被團隊帶到了洱源。太極拳中的一招一式吸引著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專心投入學習這一體育項目。作為“量教有為”特別關注的心理課程,旨在去解孩子們的內心,解開他們的心結,滋潤他們的心靈,主力他們的內心健康成長。山區(qū)孩子的心理問題總是容易被忽略。老師認真準備了認識自我和校園霸凌等專項課題,放眼于最容易發(fā)生的校園心理狀況,幫助孩子們更好的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
團隊重點參觀調研了洱寶話梅與蝶泉乳業(yè)兩大代表性企業(yè),深刻體會到了洱源縣傳統產業(yè)的獨特魅力和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
洱寶話梅作為洱源縣的傳統特色產業(yè),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品質聞名遐邇。深入洱寶實業(yè)有限公司,參觀了從梅子種植、加工到成品銷售的全鏈條運作。企業(yè)不僅注重梅子的品質控制,還積極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多款深受市場歡迎的梅制品,如燉梅、蘇裹梅、雕梅等,充分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洱寶話梅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梅子種植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還促進了農民增收,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另一家企業(yè)蝶泉乳業(yè)作為洱源縣乳業(yè)的領軍企業(yè),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司依托洱源優(yōu)質的奶源資源,堅持科學養(yǎng)殖、綠色生產,生產出了高品質的乳制品。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蝶泉乳業(yè)在設備更新、技術創(chuàng)新、市場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當地乳業(yè)產業(yè)的轉型升級樹立了標桿。此外,企業(yè)還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動乳業(yè)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些傳統產業(yè)將繼續(xù)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貢獻力量。
團隊主要調研了扎染,鄧川漢調和乳扇三個傳統文化,從穿唱吃三方面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傳統。
在青白扎染坊中,目睹匠人們以匠心獨運的手法,將簡單的布料轉化為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藝術品。這一技藝不僅體現了白族人民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審美意趣,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保護和傳承扎染技藝,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鄧川漢調則以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展現了白族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才華。聆聽趙潤香老師的歌聲,并且在其指導下學習對唱,在山歌悠揚的對唱中感受勞動人民最純真的愛情故事。感受到了漢調音樂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歷史積淀。
團隊參觀了乳扇的制作過程,了解了其背后的制作工藝和民間傳說。并且在一家傳統手作乳扇的店鋪體驗了乳扇的制作,感受到了來自傳統美食制作的魅力。
(中國計量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量教有為團隊 張佳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