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幾經朝代更迭,文化之美卻一直延續,廣大黨員干部要珍惜文化所留下來“光與熱”。
守住文化遺產,讓歷史根脈永駐。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必不可少的寶貴財富、是整個民族的血脈所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情感依系、血脈基因。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正因如此,文化的根脈、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熏陶和滋養,讓一代代中華兒女厚植了底氣、骨氣和志氣,也培鑄出了鮮明的品格和獨特的氣韻。歷史文化遺產承載燦爛中華文明,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和生態價值,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軟財富”,最能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特性。廣大黨員干部要以使命擔當來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文化遺產守得住。
傳承文化遺產,讓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一代代先輩們精心呵護、用心傳承、全力拼搏所托舉的精彩與輝煌。廣大黨員干部當走進養分豐沛的“文化富礦”,帶著熱愛、帶著尊崇、帶著敬畏去守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把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讀懂文化遺產連接的“無邊光景一時新”的現在。加快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研修培訓、實地展演、直播交流等形式,為傳承人提升技能藝能搭建平臺、提供機會,通過短視頻、宣傳片、非遺進課堂等方式,在公眾與文化遺產之間搭建傳遞知識與美的橋梁,培養青少年對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情感,確保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發揚文化遺產,讓文化走出國門。廣大黨員干部當用心解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的“傳承賡續密碼”,主動走進博物館、文物館,去聽聽文物“說話”、去看看瑰寶“發光”,主動愛上傳統藝術,讓古老的戲劇國粹在心頭綻放,主動走進“數字故宮”“掌上敦煌”“科技三星堆”等突破時空限制的線上展覽,進一步感受“國潮熱”讓愛國血脈覺醒和僨張,真正讓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從而續寫“千年文化永積淀,?璀璨光芒耀世界”的中國故事。廣大黨員干部當借“天工人巧日爭新”的發展光輝,同頻“守正創新”的追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用心讓文化遺產“傳下去”“活起來”,真正讓更多人一覽中華文明“滿眼生機轉化鈞”的錦繡畫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