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塌陷區地質環境日漸復雜,村民安居面臨挑戰。采煤塌陷區的地質環境日益復雜化,主要表現為地面塌陷、裂縫、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這些災害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地貌形態,還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24年8月6日,南方周末《活在積水和裂縫里:魯西南采煤塌陷區村莊難題》報道,濟寧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煤炭資源豐富,長期開采留下了大片“生態傷疤”。據當地媒體報道,現已累計形成塌陷地69.25萬畝。采煤塌陷成為困擾魯西南多年的社會民生難題,隨著地?沉陷,原有的耕地、?系和村莊遭到破壞,村民生活由此被迫中斷。另據濟寧新聞網,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治理穩沉塌陷地54.17萬畝。但是,由于歷史包袱重、治理難度大,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因此當地村民面臨“來來回回被水淹”的困境。上述報道中,記者采訪某村民劉懷念了解到,大約2017年開始,村里的房屋開始出現明顯裂痕,縫隙越崩越大,有的甚至能塞進去一個拳頭。到了2021年之后,幾乎年年進水,2022年最為狼狽,來來回回淹了七八遍。他記得,第一次來水是在半夜,如果不是被家人叫醒,甚至有生命危險。“半夜俺大侄子來喊我,起來一看,水都漫到床頭了。”2024年5月18日,海報新聞《陜西神木一村莊地面下陷、房屋裂縫、水源干枯,村民擔心安全睡帳篷》報道,5月10日以來,陜西省神木市迎賓路街道大柏堡村小墩溝小組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地質災害。村莊周邊地面發生明顯下陷,房屋裂縫日益嚴重,水源逐漸干枯,村民們的安全感受到了嚴重威脅。2020年9月,新京報《正在下沉的雞東煤礦采空區村莊:有村民溺亡、亟待搬遷 》報道,一份雞東縣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今年出具的《關于雞東縣雞東鎮榮華村塌陷問題進展情況報告》顯示,榮華村屬煤礦采空區,整村受附近沈煤集團雞東煤礦采空區塌陷危害。當年8月,一位村民在“湖”中意外溺亡。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面臨壓力,村民安置成為難題。采煤塌陷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巨大。2024年2月6日,中國能源報《也談煤炭資源枯竭礦區轉型》報道,煤炭礦區一旦煤炭資源儲量被開采枯竭,不進行轉產和轉型發展,這個礦區的生存就難以為繼。同時,煤炭老礦區一般有幾萬名員工和十幾萬名員工家屬,這些員工在這塊土地上靠煤“吃”煤,一旦煤炭資源枯竭,員工就失去了工作崗位,礦區員工就會因就業問題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此外,傳統農業在復雜地質情況下難以為繼,村民的生計問題尤為突出,他們需要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和增收途徑。在上述南方周末針對濟寧采煤塌陷區情況報道的文章中,62歲的南挖村村民蒲余珍表示,塌陷田土質本來就貧瘠,隨著時間推移,加上是不是就來一次的澇災,幾畝薄田漸漸都結不出穗子來。另一戶村民徐章英表示,前些年找到養豬的門路,在院子里蓋了圈舍,搞起養殖。在此前后,他家還購置電爐、屜籠、攪面機,利潤可觀。2018年未防備澇災,設備基本泡毀,百十多頭豬也沒辦法救出來。同時,居民安置是采煤塌陷區治理中的一大難題。一方面,部分村民對安置政策不接受,認為補償標準低加重生活負擔;另一方面,相關企業不作為,補償款遲遲不到位群眾生活難以改善。2024年5月15日,新京報《陜西神木煤礦采空區村民房屋開裂,街道辦:仍在商討搬遷方案》報道,小墩溝小組位于煤礦采空區,近些年大量房屋出現裂縫,地表也發生塌陷,部分被影響的村民已經到市里租房居住。受訪村民表示,屬地政府的安置方案是給他們批一塊新的宅基地,他們需要搬遷過去重建房屋。但多位村民表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搬遷。2023年11月9日,百度號“北京市盛廷律師事務所”刊文《山西長治煤礦搬遷,補償不合理,“拆一還一”都達不到?》報道,因涉及采煤擾動區搬遷補償糾紛,山西長治的魯先生等多戶村民找到律師尋求法律幫助。據了解,魯先生等人的房屋在采煤擾動區搬遷范圍內。2021年,村委會張貼搬遷工作實施方案告訴村民:選擇產權置換方式的,按照1:0.65補償;選擇貨幣補償的,每平米補償3100元。至于過渡費的標準和其他搬遷費用,則未明確。其他村民的情況也與魯先生家差不多,按照該補償標準,村民的原有生活水平將被大幅降低,未來生活得不到保障。2017年3月,中國青年報《準格爾旗采煤塌陷區搬遷 5000萬補償款去向成迷》報道,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唐公塔村因煤炭公司采煤造成大面積塌陷而搬遷。相關居民在領完補償款后發現,不僅補償資金被村委會挪用,還有多筆補償款被轉移,粗略統計有超過5000萬元的補償款不知所蹤。
三是資金與政策支持不足,生態修復面臨困境。資金籌措與政策扶持是采煤塌陷區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當前治理資金主要依賴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資金缺口較大。2024年3月22日,攀枝花市西區發展和改革局官網刊登《加大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支持力度》提出,作為資源型城市,西區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同時,由于長期高強度開采,造成“輸出資源、留下污染,輸出財富、留下貧困”的狀況,導致土地沉陷、建筑物及配套設施損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產業結構單一等系列問題。其中包括: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受“先生產后生活、先工業后城市”影響,基礎設施及配套嚴重滯后,成為城市化進程的突出瓶頸;財政投入缺口大,累計關閉煤礦千余家,治理主體已滅失近95%,需由政府承擔治理責任,地方財政負擔沉重。2024年6月21日,在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JY162號建議的答復中提出,目前淮北市尚有20萬畝采煤沉陷區亟需治理,根據淮北市當前的畝均治理成本,每畝約10萬元(含土地及遺留附著物補償資金),總治理資金高達200億元。而且每年新增采煤沉陷地約6000畝,治理資金缺口巨大。同時,淮北市采煤沉陷區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亟需國家和省級層面重大項目的支持。2019年以來,淮北市連續三年向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申報了淮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但均未獲得國家批準立項。其中2021年度申報項目涉及淮北市生態保護修復面積85.11萬畝,總投資34.94億元,其中申報中央專項資金支持10.3932億元。此外,受制于生態修復技術,塌陷區生態恢復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塌陷區地質條件復雜,生態修復難度大;另一方面,缺乏高效、低成本的安全開采方法。2020年9月7日,中國能源報《充填開采“高成本”難題何解》報道,康格公司副總經理施現院指出,“隨著充填產能的提高,矸石和粉煤灰的消耗量逐年加大,新型充填材料的研發及應用,將進一步增加充填開采成本”。同時,多家采用充填技術的煤炭企業向記者反映,國家層面出臺的支持充填開采的稅收政策中優惠力度底,且未能根據區域性特點分別制定,礦區開采條件相對較差的礦井,實施充填開采成本壓力很大。
對策建議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結合采礦塌陷區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居民安置、經濟發展等因素,編制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理規劃。對塌陷區村莊進行空間優化布局,對于不適宜居住的區域,應引導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于有條件進行修復的區域,應合理規劃土地用途,發展適宜的產業。二是實施分類治理。根據塌陷區的不同類型、程度和影響范圍,實施分類治理。對于輕度塌陷區,可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修復加固;對于中度塌陷區,在修復的同時可考慮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對于重度塌陷區,應優先考慮居民搬遷和生態修復。結合地質、生態、經濟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通過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政策引導等手段,實現塌陷區的全面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加強與上級政府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利用相關政策優勢,為采礦塌陷區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采礦塌陷區治理。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為治理項目提供貸款支持,降低融資成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