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江蘇徐州陳平樓村,有一個三十出頭的村民鐘艷秋,是大家眼中的“全能人”。村民手機沒電了、手機音量小了、充話費、改套餐、一些App使用、交電費甚至理發(fā)都可以找她。她真的是“全能”的嗎?其實并不是,很多事情她開始也不會,但是為了幫助村民,她努力“自學成才”提高本領當“全能人”。
鐘艷秋在平時生活中對于村里一些在家的留守兒童、居家老人都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的親人在外能夠安心工作,鐘艷秋的行為讓人稱贊。由于鐘艷秋把村民們當成親人一樣,村民們因此也對鐘艷秋非常信任,有時候她出去旅游不在家,大家在找人尋求幫助時,只會想到找鐘艷秋,認為她是“最佳人選”,要等她回來幫忙。鐘艷秋的愛心舉動贏得了村民的認可,走進了村民的內心,很多人也把她當做可以信賴的家人。鐘艷秋雖不是村民真的家人,但是她的行為勝過一些村民的家人。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鐘艷秋能夠長時間如一日的幫助村民,讓人欽佩,并且她表示接下來孩子要去縣城上學了,她也因此要離開農村,但是以后有空的話盡量一周回來一次幫幫大家。其實她如果怕麻煩可以拒絕去幫助他人,但是她沒有,她知道她做的事很有意義。
鐘艷秋助人為樂的事跡,體現的是當今社會積極向上的風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值得廣大年輕人學習。
相信看到鐘艷秋“全能人”的事跡,很多年輕人會覺得很熟悉,感同身受。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上大學時,暑寒假放假回家的時候,村里誰家電視出問題了,手機用不了了,都會想到找“萬能”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啥都會。大學生們雖然對自己被村民神圣化了,覺得很苦惱,很多事情其實也不會,但是也都會積極提供幫助,對于不懂的知識盲區(qū),會通過學習再幫大家解決,這也是一個助人為樂的體現,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
當前隨著社會信息化、智能化的發(fā)展,使得人民生活越來越便利,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群體的生活反而日漸不便,那些群體就是老人。可以看到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老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對于電子產品不會使用,但是他們家里年輕人又多在外務工,無法提供幫助,衣食住行很多方面又離不開智能手機,就導致老人們日常生活極大不便。此時,就需要眾多像鐘艷秋這樣的年輕人積極提供幫助,來排憂解難。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將這種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下去,幫助他人不僅是自己心靈的滿足,也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看到他人尋求幫助,我們應該積極伸出援助之手,可能因為我們的舉手之勞,就給他人生活上提供極大的便利,讓他們在外的家人能夠安心、舒心。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變老,都可能會跟不上時代潮流,到那一天我們也會需要他人的幫助,因此,我們更要做好正能量的傳播者,讓社會充滿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對于年輕干部而言,為民服務責任重大、使命艱巨,在幫助群眾上更應當好帶頭示范,不僅要幫助他們修電視、修手機、充話費,教他們使用一些App,也要向他們宣講國家方針政策,幫他們爭取福利待遇;要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完善老人兒童幫扶舉措;要發(fā)動鄉(xiāng)賢、爭取資金,完善老人活動中心、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要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開展共同締造工作,推進幸福食堂建設,方便群眾生活。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我們應當不斷提升自己,成為“全能人”,當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模范帶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