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水東鎮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開辟出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8月6日,在團隊指導教師旅游管理專業教授楊效忠、團委書記韋銀艷、團委副書記吳文涵的帶領下,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赴水東鎮“棗紅波光,夢影梳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水東鎮祁梅村等村落開展實地調研。為進一步探索文旅興農發展方向,助力鄉村振興,團隊通過線下調研、座談交流、深入走訪、學習實踐等方式開展今日的實地調研活動。
祁梅風土人情韻,農耕歲月史留痕。祁梅村坐落于水東鎮的北部,地處江淮分水嶺重要地區,自然形成的低山丘陵造就了其農耕文明。
團隊在祁梅村總支委、村委會副主任唐存富的帶領下,了解村莊總體布局,參觀農耕文化館。步入祁梅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系列精心繪制的房屋壁畫,每一幅作品通過生動的畫面,講述著勤勞致富的典范故事。“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則是祁梅村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溪水潺潺,小橋橫跨其上,展現出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畫卷。畫面中,兩位老人悠然自得地洗滌衣物、清理農具,其情景生動彰顯了祁梅村淳樸的民風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隨后,團隊一同前往農耕文化館,該館由農事館、生活館兩部分組成,主要用于展示農事工具及生活物品。唐存富通過細致的實物展示與精辟的講解,讓團隊成員深刻領略了祁梅村悠久的農耕歷史脈絡與卓越的農耕文明成就。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深刻烙印著祁梅村人民世代相傳的勤勞與智慧,更為后世子孫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文化資源,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此外,在保留傳統農耕文化的同時,祁梅村還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彰顯了該村在新時代浪潮中的蓬勃生機與強大活力。
親心谷景龍泉洞,自然風光韻無窮。親心谷和龍泉洞作為水東鎮的兩大旅游圣地,集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為一體,親心谷的清新自然與龍泉洞的奇幻溶洞交相輝映,為水東鎮的文化旅游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水東文旅發展的新風貌。
短暫的車程過后,團隊成功抵達山嶼海親心谷度假區,景區負責人帶領團隊進行了觀光和講解,他提到“親心谷涵蓋休閑度假、健康養生、運動游樂、研學科教四大功能板塊”,該地空氣清新,富含豐富的負氧離子,是一處難得的“天然氧吧”,也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隨后團隊來到了龍泉洞,作為國家4A級景區,它以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豐富的溶洞景觀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脫穎而出,成為避暑和探險的理想之地,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觀者在此可以探秘億年形成的溶洞奇觀,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團隊在景區專業導游的講解下,漫步洞內,每一處石筍、石鐘乳都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各種奇特的地下巖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盡享視聽盛宴。
民俗皮影傳神韻,歷史長廊展華彩。在水東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兩座博物館以其獨特的魅力,交相輝映,共同展現了文化的繁榮景象與深厚傳承。
團隊成員一同走進皖南民俗博物館與皮影博物館,親身感受“民俗皮影傳神韻,歷史長廊展華彩”的獨特魅力,用青春的腳步丈量文化的深度,用實踐的眼光洞察歷史的厚重。
在皖南民俗博物館,團隊成員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充滿鄉土氣息的時代。博物館內,一件件充滿生活氣息的展品訴說著皖南人民勤勞智慧的故事。從古樸的農具到精美的手工藝品,從傳統的服飾到獨特的建筑模型,每一件展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團隊成員們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深刻體會到了皖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后,團隊成員們來到了皮影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其傳承不僅關乎文化的延續,更是民族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這里,成員們被皮影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館內,一幅幅精美的皮影作品栩栩如生,它們靜靜地懸掛在柔和的燈光下,仿佛每一幅都藏著古老的故事,等待著有心人的傾聽。
水東韻味不僅存在于秀麗的風光之中,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和文化追求的向往,魅力水東既有山水田園,更有詩與遠方。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王瑤 徐燕云 黃永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