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中國如同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正駛向前所未有的廣闊海域,大海航行靠航海家,而教育則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航海家”的重要使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但教育體系的改革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不僅要觸及體制機制的核心,更要如同精細的工匠,雕琢出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體系。多年來,城鄉教育不均等,主科與體育、藝術科目課時不均衡等問題飽受詬病。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制約了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例如,農村學生面臨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等困境,導致他們在起跑線上就與城市學生存在顯著差距;各地教育內部的分化,使得學生在選擇學科時受到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的束縛,無法根據個人興趣和潛能自由發展;過度強調應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身心健康受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各地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教育的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鄉村教師待遇和專業水平,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同時,推動教育改革,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各級學校要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適量減輕課業負擔,通過推行興趣班、科技展示班等方式,舉辦科技節、文娛節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能力。
同時,教材問題也不容忽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大力加強少數民族文字教材建設,教材建設要加強政治把關。教材作為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其改革同樣不容忽視。一方面,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國家,教材的制定工作必須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另一方面,教材要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確保教育方向與國家發展大局緊密相連,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同時,教材還要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培養中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是一種根本性失敗。我們決不能犯這種歷史性錯誤!這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把握的大是大非問題,沒有什么可隱晦、可商榷、可含糊的。”因此,各級政府、學校、家長們要牢牢抓緊“‘社會主義’是我們對培養什么人的本質規定”這一指示要求,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深刻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公民意識。同時,要做實做好孩子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愛國主義情懷這篇人生最重要的文章,從小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遠大抱負,做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未來的“航海家”。
(廣東省惠來縣惠城鎮人民政府 楊成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