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輪式,開展2024年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制鄉村振興之糧食安全專項活動,在校團委的指導和支持下,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糧安”實踐隊開展糧食安全專項活動。
2024年7月20日,南京林業大學社會實踐隊訪探徐州市馬樓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提升糧食安全意識,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隊成員在馬樓村深入調研,了解了當地糧食豐收情況及綠色生態建設成果,攜手馬樓村糧食豐收,練就興農本領。
20日清晨,南京林業大學實踐小組成員到達柳新鎮馬樓村。
馬樓村空氣清新,農田翠綠,環境宜人。成員們發現成群結隊的鷺鳥在農田中覓食嬉戲。白鷺具有“環保鳥”的美稱,之所以有許多白鷺在馬樓常駐,成員推測其緣于近年來馬樓村優越的生態環境。
然而,在成員和村民們聊天中,成員了解到:馬樓村優越的自然環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從工業煙囪聚集地到如今的良田千畝,一步步地將污治理河道、培肥耕地、流轉農田……近10年來,馬樓村人“壯士斷腕”謀改變,一點一滴重塑鄉村環境,才有如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局面。成員們認真傾聽村民們對于馬樓村巨變的歷程,也由衷感悟到糧食安全始終與綠色文明生態相輔相成,息息相關,體悟到“綠色,時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的深層邏輯。
在與村民討論糧食收成時,成員們發現村民們表現地對耕種十分熱情,而背后的原因正式馬樓村實行“股田制”,“股田制”是當地的特色經營方式,即:農民按照自愿原則,以土地使用權入股,土地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統一負責經營,農民依股權獲得收益。成員們進一步了解到,村民們切實地受益于“股田制”,全村99%農戶入股,入股土地2000余畝,占全村耕地面積95%以上,平均每畝增產80-100斤,全村330多戶村民領到股息收益每畝稻田能增產10%左右,村民實現人均收益高于1684.3元。
成員們們進一步探討了“股田制”的優勢,認為這一制度有效保護了耕地,提升了糧食產量,同時激發了村民的耕作熱情。通過實施科學的管理辦法,制度不僅優化了耕作效益,還助力糧食增產,更讓村民嘗到了“種好地”的甜頭。
隨后,在進一步與村民的討論中,成員們察覺到,村民普遍認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還關注到村民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普遍認同,特別是老一輩村民對糧食安全有著深刻的理解,更對“糧袋子”“谷為民命”極強的認同感。然而,傳統的播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科學性不足。成員們根據老一輩村民們重實用,具有強烈認同感但在實際操作中固守老式播種方法,有失科學的現狀做出相應的舉措:成員們發放宣傳資料,設計和制作易于理解的宣傳手冊和海報,內容包括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科學的管理方法等知識,分發給村民,便于他們隨時查閱和學習。成員在宣傳過程中,用盡簡樸通俗的語言講明科學播種道理,糾正了村民們的播種觀念誤區。
除此之外,成員們也通過網絡平臺(如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用從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擴大宣傳影響。成員們用之前制作或收集與糧食安全相關的視頻資料,通過村委會公共場所播放,生動形象地向村民展示糧食安全管理的最佳實踐和成功案例,增強宣傳效果。
一時之間,馬樓村閑暇的村民們熱切地觀看播種技巧,期望著更多、更快、更高產的豐收。這是村民們的期盼,也是每個成員的愿望。
穰穰滿村,馬樓村的“糧倉”實了;盈車嘉穗,糧食安全筑起來了。放眼淮海平原,新一季水稻正在播種,孕育著新的糧食大國的未來。實踐啟示我們,深入社會實踐,鼓動勞動熱情,推動更多生產要素的轉換,才能不斷鞏固和提高糧食產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