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做好工作,消費者不會落入陷阱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去洛陽旅行在網上預訂民宿,卻被訂在一棟疑似“爛尾樓”。外墻未裝修、環境差、房間疑似裝修氣味濃重,最終半夜退房。3月14日,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市場監管局通報稱,針對網友舉報的“爛尾樓”民宿問題,該局會同相關職能部門立即展開調查處理。目前,該樓內不符合經營條件的民宿已依法依規全部停業,并約談了該樓物業,督促其加強衛生安全管理。
↑民宿所在建筑外觀。圖片來源: News
“爛尾樓”改造成民宿,這一幕瞬間震驚了不少網友。
據了解,樓內多名民宿經營者均表示,雖然外觀不太好看,也未完全修繕,但并不影響居住,這一說法難以成立。
首先,民宿的外觀和周邊環境也是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當消費者在網上下單時,民宿經營者為了吸引顧客,在展示房間信息時只提供室內裝修圖片,而對室外裝修的真實情況則諱莫如深。這是赤裸裸的誤導,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其次,在這樣的樓宇內開設民宿,消防設施是否齊全、是否存在相關安全隱患、衛生條件能否保證等都是未知數,所謂的“對居住沒有影響”還有待考證。
事件曝光后,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采取行動,對不符合經營條件的民宿進行關停。這也間接說明,大廈內開設的一些民宿可能存在不合規、不合格的情況。
當然,除了清理整頓問題民宿,我們還要問,這些民宿是怎么開起來的,有些民宿根本不具備經營的條件,為什么它們可以順利經營,還能光明正大地在網絡平臺招攬客人?
據悉,該樓盤內有多家民宿,去年在網絡平臺上就有網友給其中一家民宿打了差評,稱其“位于一棟未完工的建筑內”。由此可見,這些民宿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如果沒有此次事件,或許還能繼續正常營業。
等到曝光了再介入,本質上是事后監管,不具備經營條件的民宿根本就不應該開業,市場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執法工作中,要積極排查線索,及時清理整頓,把工作做到位,讓消費者不至于掉入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民宿鬧上“民事訴訟”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來民宿行業發展迅速,相關亂象不斷暴露,虛假宣傳、安全隱患、證照不全等,影響了消費者體驗,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相較于傳統酒店業,民宿行業標準化程度較低,開業門檻較低,容易導致經營者良莠不齊,給監管帶來一定難度。
但不管怎樣,民宿不能隨時隨地想開就開,落實資質審查、嚴控經營條件和現場環境、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負責,也倒逼經營者遵紀守法、合規經營。
民宿業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旅游支撐產業和展示當地形象的窗口,本案網友出行前預訂了民宿,民宿亂象不僅傷害消費者,還可能損害當地旅游形象,因此職能部門應加強日常執法監管,網絡平臺也應嚴格審核把關,不要讓民宿成為監管盲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