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陟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推行區域化黨建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資源共享、發展融合”,把黨建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優勢,把黨建成效轉化為鄉村振興成果。
“加”,抱團成片凝聚振興合力。區域化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聯動發展,按照地域相連、產業相融、人文相近的原則,以示范片區為載體,將主導產業優勢明顯、集體經濟發展較好、帶動能力突出的村作為中心村,與周邊行政村進行強弱搭配,變“單打獨斗”為聯動共建,一攬子解決了“資金 產業 組織形式”三大難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如,三陽鄉塚頭特色種植示范區,以塚頭村為中心,與周邊柴尚村、西尚村強弱搭配,形成集紅薯育苗、規模種植、產品深加工、線上線下銷售于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2023年以來,帶動片區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年均增幅達25%。
“減”,集約管理推動產業發展。對低效用地和閑置土地進行統籌規劃,引導喬廟鎮菡香黨建片區、黃村黨建片區村民做“減”法,將土地流轉至村集體,由片區黨委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物資采購、統一質量標準,降低種植成本,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管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目前,喬廟鎮菡香片區、黃村片區集體流轉經營土地達1.35萬畝,其中菡香片區5170畝,占片區農田75%;黃村片區8340畝,占片區農田81.3%。按照黃村片區“耕種管收”獨立運營模式,片區下一步將全面指導杜村900畝土地經營。2023年以來,片區內黃村、杜村、馮丈村3村集體共增收21.3萬元,同比增加10%。
“乘”,明晰路徑激活發展動能。整合盤活區域內各類資源,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激活區域發展活力。一是拓展服務功能。依托片區中心村黨群服務中心,配備鄉鎮干部現場辦公,吸納村后備干部、入黨積極分子、返鄉大學生等到黨群服務中心掛職鍛煉、委托培養,為群眾提供矛盾調處、低保審核、養老保險辦理等方便快捷的菜單式服務。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縣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撬動扶持資金、工商資本、金融信貸投向片區,先后建成喬廟鎮楊村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及商超一體化項目和白馬渠提灌站項目;招投標完成亞投行8700萬元高標準綠色農田項目;高標準建設糧經輪作種植大棚,在杜村建成羊肚菌大棚72座、黃村建成租用大棚43座。三是完善工作機制。每月召開片區聯席會議,縣委組織部派員參加,實現大事共議、急事共商、要事共決、難事共解。建立重大事項風險評估機制,邀請行業部門、上級黨委、“兩代表一委員”、村民代表等參加,就土地流轉、村企合作等事項議事協商,推動實現抱團發展。
“除”,示范引領實現靶向發力。培樹先進示范典型,削除薄弱短板,發揮示范引路、典型帶動作用。縣委書記帶隊,一季度一觀摩片區建設,各片區脫稿述職、亮績比拼,打造黨建示范點;聚焦“一片區一特色”,深入挖掘各片區特色、優勢,培育打造優質品牌,讓每個片區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如,西陶鎮西滑封產業融合示范區以西滑封村為中心村,依托工業產業集聚優勢,實施“一二三五”發展模式,統領產業配套、企業發展服務,利用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方式,新孵化企業2家,引進企業3家,解決就業82人,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
(中共武陟縣委組織部 侯月華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