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jīng)驗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廣大黨員干部要做好改革的“調研員、智囊團、踐行者”,堅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努力在新的趕考路上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圍繞“改革”主旋律,以“察民情”為基,深入田間地頭,繪就鄉(xiāng)村振興的“實景圖”。“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回望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從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春風拂面,到城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浪潮涌動。從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勇立潮頭作為試驗田,到成功經(jīng)驗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全國,每一步都鐫刻著與人民需求緊密相連的印記,每一程都彰顯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一枝一葉總關情”,改革的大文章,往往由無數(shù)細微的民生小事匯聚而成。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改革的“調研員”,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百姓心田,傾聽那些藏在柴米油鹽間的細微聲音,感受萬家燈火下的憂樂情懷。將“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相銜接,俯下身子察民情、貼近群眾訪民意,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躬身實踐中弄清發(fā)展堵點、民生難點,將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清單”變成改革的“任務清單”,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依托“改革”新引擎,以“聚民智”為翼,匯聚群眾力量,揚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遠航帆”。“春江水暖鴨先知”人民群眾位于實踐的第一線,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銳,提出的建議也最管用。“中流擊水,奮楫者進;人到半山,唯勇者勝。”現(xiàn)如今改革已經(jīng)進入到不得不突深水區(qū)、不得不啃硬骨頭的時候,唯有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方能匯聚起推動改革巨輪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群眾實踐中蘊含的豐富智慧,文件中讀不到,辦公室里想不到,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改革的“智囊團”,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系群眾,同群眾面對面交流、肩并肩勞動,開起民意“直通車”、架起民心“連心橋”,仔細傾聽群眾的意見,在與人民群眾的朝夕相處中尋得真知灼見。巧用民智、善借民力,不斷豐富工作思路、完善決策部署,盯著問題去、奔著問題改,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
深化“改革”進行時,以“惠民生”為標,落實利民舉措,織密幸福生活的“保障網(wǎng)”。“抓改革、促發(fā)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都會在人民群眾生活好不好、家庭幸不幸福上得以體現(xiàn)。民生需求從基礎的“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跨越,體現(xiàn)出的是人民群眾對改革成果的深切呼喚,只有聚焦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進行改革,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更快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開放的“價值坐標系”,滿足人民期盼是改革開放的“最終成績單”,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改革的“踐行者”,要將人民做為改革成效的“質檢員”,以人民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為鏡,映照出我們工作的得與失。既要有“牽牛鼻子”的敏銳與果敢,抓住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精準施策;又要有“久久為功”的堅韌與耐心,持之以恒,不斷把造福人民的小事辦好辦實,用我們的“辛苦指數(shù)”實實在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shù)”。
(杭錦后旗組織部 周志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