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成子
來源 | Vista World
ID |
元旦假期,除了回家過年,不少人還選擇外出旅游。
去年,有一句網絡名言走紅:“媽媽,人生就是一片荒野。”雖然描述的是人生的選擇,但很多人把這句話當做旅行文案。
尤其是當你旅行到地廣人稀,方圓百里不到百人的地方時,聽到這句話,一種孤獨感和自由感便油然而生。
但最近大家卻發現——
“媽媽,荒野里到處都是中國人。”
或許是因為前兩年疫情限制了出國旅游的機會,大家已經有些忘記了網上“中國人是世界街頭霸王”的傳說。
去年和今年初的旅游熱潮,讓網友們再次體會到什么叫“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唐人街”。
有人去埃及體驗潛水,浮出水面后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吃飽了”,聲音清晰而響亮。
有人去芬蘭看雪景,身后就聽到有人說:“我覺得沒有哈爾濱好看。”
誠然,生活是一片荒野,但是荒野中卻有人。
哪怕方圓百里只有一百個人,其中可能也有一半是中國人,四十個是游客,十個是做生意的同鄉。
無論你是想追尋那種忘卻塵世的宿命感,還是去“世界的盡頭”看極光。
我還是想追尋孤獨和原始的召喚,去亞馬遜雨林。
別擔心,你永遠不會孤單。你會發現,你身邊總有同胞。比如在瑞士登山的網友@小mer歷險記,他登頂時發現,山頂上只有三組人,而且三組都是中國人。
來自@小MER歷運記
“2023年出境旅游將全面復蘇,預計2024年入境和出境游客數量將超過2.64億人次。”
“到2022年底,海外華人華僑數量將達到6000多萬人。”
類似這種描述華人遍布全球的數據隨處可見,你上網查證已經數不清見過多少次了。
這種數據無論看多少次,總比看到一次下面的場景要好:
埃及撒哈拉沙漠貝都因部落的廁所,上面用中文寫著“男”和“女”。
摩爾曼斯克機場外的值機墻上,用中文寫著“阜陽”“珠海”“淄博”“考研成功”等字樣。
之前大家都說,city walk在中國越來越流行,而且花樣越來越小。
中國人所擅長的顯然是行走。
通過@xuxu
在“原野上到處都是中國人”“到處都是中國人”相關的評論區里,你會發現很多你從未聽說過的地名。
我的地理知識水平有限,這是我的極限,而不是中國人所能達到的極限。
網友@刀刀子去了新西蘭北帕默斯頓小鎮,形容那里“能讓人郁悶”。
更別說大部分外國人根本就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當有網友問新西蘭人對這個小鎮的印象時,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好安靜”,這讓本來就地廣人稀的新西蘭人,都覺得這里人太少,太安靜了,簡直就是一個小鎮。
但在這里,@刀刀子發現,有一位中國人開了一家火鍋店。
這與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有中餐館出售某位廚師制作的方便面一樣令人震驚。
看網上大家分享的人們偶遇同胞的地點,我宣布,最離譜的是在亞馬遜叢林深處。
博主@半只狐曾在法國外籍軍團服役五年,他會以短視頻的形式分享自己當雇傭兵期間拍攝的一些照片和視頻。
在直播中,他講述了自己被派往熱帶雨林深處的經歷,那里常年有非法采金、偷獵的人,在叢林中行走數日,遇不到一個人是常有的事。
結果在那里遇見了一位背著背包賣方便面的福建老鄉。
老鄉說叢林里物資短缺,他就扛了一些物資去賣給那些人。
@半只狐稱自己在雨林里走了好幾天,都沒吃過什么像樣的東西,最后用身上一張50歐元的鈔票買了面條。
這個價格該怎么形容呢?看著挺貴的,但是想想賣的地方,又覺得不貴。
很多人與同胞的邂逅也并非在偏僻、小眾的地方,而是在國外熱門的旅游城市。
每個人都期望在旅行中能遇見中國人,但卻沒想到會如何遇見自己的同胞。
例如,在倫敦,你可以看到很多中國人,包括留學生、游客和海外工人。
但真的很難預料到除夕夜那一刻,周圍的每個人都在說“新年快樂”。
你大概可以想象到這樣的場景:在旅游景點說中文,被其他旅客認出來,大家互相幫忙拍照。
但很難想象,當你流鼻涕,隨口抱怨“我沒帶紙巾”,然后有一只手伸出來,遞給你一包紙巾時,同胞們會認出你來。
演員洪建濤帶兒子去希臘旅游,在路邊逛了一圈,不知道吃什么,最后兒子隨意指著身后的一家店說:“去那兒吃吧。”
這時,附近人群中突然傳來一道中文聲音:
“別在這里吃飯!當地人不在這里吃飯!”
洪建濤開玩笑說,“認識我的人知道我在希臘,不認識我的人還以為我在淄博八局呢。”
后來,他們吃完飯走出餐廳后,又聽到一句中文:“你看起來像一只雞。”
洪建濤四處張望,不知道最后一秒是誰在咒罵。
下一秒我意識到他們在談論“你的相機”。
他們剛剛把相機放在了餐桌上。
不過,類似這樣的怪事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鄰國卻更為常見。
這大概是因為在東亞以外,當地人的人種、膚色與中國人有明顯差異。
當我偶爾看到一張東亞面孔時,我會本能地留意,想知道他們是否來自同一個家鄉。但如果我做好心理準備,我就不會太驚訝。
但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旅行或工作時,看到的都是黃種人,人們很容易認為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外國人。
這就是為什么如果有人在日本拉面攤突然問你要不要加蔥,你會特別震驚。
有一位網友在日本街頭看到一位穿著華麗和服的美麗女士,想與其合影,就讓朋友用日語詢問是否可以。
對方回答:“你在說什么?我不明白。”
很多朋友在國外找到身邊的同胞,并不是刻意尋找,而是緣分使然。
指的是刻進DNA里的相似習慣。
有網友在俄羅斯火車上聽到有人用英語問列車員有沒有熱水,她的英語沒有任何口音,但卻表達了想喝熱水的愿望。
在國外過新年時,你不一定需要聽到清晰的“新年快樂”才能認出自己的同胞。
聽到國粹也能聽出來。
出于外出時的安全考慮,大多數人即使聽到別人說中文也不會走近和他們交談。
畢竟在外面的時候,大家都有“少惹麻煩不如多惹麻煩”的心態,你也不確定他們是否有社交焦慮,或者愿意被打擾。
但有一個例外,中國人在國外,不管是誰,都會被打斷。
盡一切努力防止你的同胞吃到難吃的食物。
生活在美食大國的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傳統技能:不能容忍劣質食物。
因此你會發現,很多出國的人,無意中發現自己吃飯時,旁邊坐著的是自己的同胞。
當網友@烏樂個趣和朋友在日本便利店猶豫買哪種果汁時,旁邊的收銀員直接說:“都難喝”。
@臨海大晚 在國外的路邊攤上自言自語說了一句“不知道好吃不好吃”,旁邊立刻收到一條中文回復:“還可以”。
有人到越南,抱怨那里的食物“難吃”,突然旁邊的一個陌生人問:“我帶的辣椒醬,你要不要來點?”
《花兒與少年》第五季,明星們吃的都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頗為奇妙的是,我發現在網友們收集的與同胞邂逅的短篇故事里,東北人的出現頻率特別高。
有一個人去韓國旅游,在海邊摔倒了,聽見旁邊的人感嘆:“天吶,我摔倒了。”
有一次我在意大利旅游,在酒店自助餐的時候,一對東北夫妻瘋狂地向我推薦什么菜好吃,然后瘋狂地吃掉它們。
在日本,當有人想點培根粉絲,卻不會發音的時候,廚房里的東北男人就會探出頭來問:“姐,要來一盤炒粉絲嗎?”
甚至有人在泰國落海,被一群東北人救起。
我強烈懷疑這是因為東北人不允許任何話語落地。
有些時候,外省人可能不敢貿然開口,但東北人卻本能地開口。
另外,東北人喜歡旅游,海南人最了解這一點。
有人說,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就好比是全??世界的NPC,東北人可能是負責推動劇情的NPC,福建人則是負責開店賣貨的NPC。
通過@
其實從理論上講,中國有14億人口,全世界每七個人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前面也說了,中國人出國旅游或者留學、工作的人數也不少,所以這個概率肯定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低。
網友@是竹竹子在西班牙旅游時,一度懷疑自己的飛機飛錯了目的地,自己可能還沒有離開中國。
深夜,其他店鋪都關門了,界面上唯一亮著燈的,只有溫州面館。
關鍵是,她當時并不是在唐人街、唐人街這樣的華人聚居區,而只是在一條普通的西班牙街道上。
街對面有一塊招牌,上面寫著“凱旋廣告”,旁邊有一家“按摩足浴”店。
近日,有西班牙網友發現,中文補習機構已在馬德里開辦,更加感受到世界就是一個龐大的中國縣。
華人開的店使用中文招牌本是常態,但網友卻發現,巴黎一家麥當勞餐廳也有中文招牌,而且中文“'s”字樣甚至比“'s”還大。
怎么回事?麥當勞不是洋品牌嗎?
通過@
此前林俊杰在巴黎開演唱會,演唱會結束后,演唱會場地附近的地鐵站擠滿了中國人。
當地鐵到站,人們上車時,車上的幾個法國人全都驚呆了。
來自@浪漲小青島
法國姐姐:“哎呀不,我現在是外國人了?”
我真的不敢想象有一天鳳凰傳奇會進行全球巡演,那場演唱會將成為對全球華人數量的一次調查。
現在“中國人隨機出現在地球各個角落”的美譽不僅我們知道,就連一些外國朋友也知道了。
《非正式會談》中的鐘雨侖,一個會說中文的美籍意大利混血小伙,在越南旅游時,不小心被鎖在了廁所里。
他用英語大聲呼救,但沒人理會,因為附近的當地人可能聽不懂他的話。
危急時刻,他用中文大聲呼救,門一下子打開了,一位中國老太太探出頭來問:“你被困在這里了嗎?”
@薩沙,一位在中國留學并定居的阿塞拜疆小伙,后來因為一些原因回國了,結果在阿塞拜疆發現了一輛掛著廣西牌照的中國摩托車。
詢問后才知道,是一對中國夫婦騎車過來的。
很多網友在話題下發表感想,表示第一次看到這些例子時,還以為是因為中國人多呢。
但當我看到大家相聚在山頂、海邊、街頭,在各個國家學習、工作、經商時,我本能地感受到一種蓬勃的活力和無窮的韌性。
真正如那句話所說,世界是一片荒野,荒野里有中國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