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為深入挖掘并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溪號子的獨特魅力,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靈啟濯水,尋脈黔行”實踐團前往重慶市黔江區鵝池鎮南溪村尋訪南溪號子國家級傳承人楊正澤和市級傳承人馮廣香。
南溪號子在重慶市黔江區土家族人民中廣為傳唱,起始于唐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2006年,國務院批準南溪號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踐團經過崎嶇的山路,來到了黔江區鵝池鎮南溪村,拜訪了南溪號子國家級傳承人楊正澤。
山路婉轉,道路險峻。楊正澤老人的家坐落于尖山子山的山腳下,夾在兩座崢嶸高峻的高山之間。在實踐團成員后續的訪談中了解到,從山路到達鎮上的沿路是這一輩老人齊心協力一鏟一鏟親手修出來的。在他們辛苦勞動后,都會吼幾號子來緩解修路的疲勞。據楊正澤老人回憶,他是南溪號子的第四代傳承人,從他的曾祖父起,一輩一輩接續傳承,南溪號子已跟他們家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南溪號子傳唱的場所也不固定,既可以在集體勞作中互相對唱,也可以在閑暇之余作為娛樂的手段,其功能具有多種多樣的特點,鑄就了千年來輝煌的藝術成就。
南溪號子經歷過鼎盛時期,也經歷了絕境的處境。據楊正澤老人回憶,他從7、8歲開始接觸南溪號子,在1958年國家挖掘民間藝術,南溪號子也被選出,在涪陵開展了演出,但不久國家經歷三年自然災害,便沒有了后續的進展;而文革時期讓南溪號子陷入了絕境,南溪號子被判定為“黃色垃圾”,相關歌詞書籍均被焚燒、損毀,在民間禁止傳唱;直到1981年農村頒行土改,以往的集體勞作形式發生改變,南溪號子也漸漸迎來了轉機;1990年國家逐漸重視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2008年,楊正澤老人正式被授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榮譽稱號;2011年后,楊正澤老人與其他傳承人共同參與重慶各地的演出;現如今,南溪號子面臨著年長的傳承人相繼去世,年輕人外出打工,小孩跟隨父母去外地讀書等后繼無人的困境,傳承問題仍然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正是黨和國家對南溪號子的相應政策和大力保護,實踐團成員們才能夠在此行中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通俗易懂又同時兼具雅麗。在訪談過程中,楊正澤老人多次感激黨和國家對南溪號子保護、傳承上的支持。在鵝池鎮南溪村鎮上,當地政府搭建了南溪號子傳承基地,也做出許多舉措來促進傳播南溪號子,如邀請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文化交流。鵝池中心校領導組織學生在校開展南溪號子系列課程,并舉辦南溪號子歌唱比賽“斗號子”,提倡非遺文化從娃娃抓起。但在宣傳渠道上,南溪號子仍需要利用大眾傳媒的優勢,將民間音樂文化傳播出去,讓南溪號子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隨后,實踐團成員們又拜訪了南溪號子現存的唯一的女傳承人馮廣香。“我手杵鋤把軟如棉,蜂糖拌飯,飯也甜……”馮廣香奶奶緩緩開口,南溪號子那古老而悠揚的旋律在山谷間回蕩開來。馮廣香奶奶為實踐團成員們現場演繹了幾首經典的南溪號子-打鬧臺、喇叭號、幺妹調。這幾首經典的南溪號子里既有山野俚語展現土家人生產生活,又有涉及土家族民俗文化、愛情的號子,是當地人民喜愛的口頭文學。那高亢激昂的腔調穿透了時空的阻隔,讓在場的實踐團成員們仿佛置身于往昔的勞動場景中,深切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堅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