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期文藝批評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有不少措施直接針對網絡平臺的娛樂活動,其中就特別指出了“反對評分造假、評論造假”現象。這與“粉絲圈”引發的評論賄賂、網絡謾罵,甚至最近一些不理智的粉絲為犯罪“明星”“喊冤搶牢”的事件聯系在一起。可見這是亟待針對的問題,也充分說明“粉絲圈文化”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粉絲圈”是從FANS(粉絲)音譯而來的外來詞,百度詞條上寫著“粉絲群體叫‘粉絲’,他們組成的圈子叫‘粉絲圈’”。正如“粉絲”并不是真正的食物一樣,“粉圈”的本義也與吃無關,但通過網絡上詞義的轉移,并將其與粉絲這一文化機制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諧音雙關”中的意義關聯:種種跡象表明,“粉圈”里的粉絲就是資本吃的食物。
“粉絲”并非新鮮事物,傳統劇集明星、電視明星的忠實粉絲都可以稱為粉絲,但那時的粉絲都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無法形成社會影響力。然而,互聯網興起后,借助便捷的互動技術,“粉絲圈”逐漸壯大,其活動超越了對偶像才藝的審美,并“出圈”影響現實生活,如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氪金”造星活動、應援打分、購買商品等。圍繞在偶像身邊的龐大“粉絲圈”讓娛樂明星的光環更加耀眼,讓他們在粉絲心中如同圣潔的神靈;而粉絲則仿佛被心智所控制,在充當偶像的“提供者”中獲得身份認同,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二者成為心心相印、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經常在線上線下活動中失去理智、爆發狂熱激情。
“飯圈”的運作模式深受“韓流”影響,是娛樂圈“吸粉”、“造星”的必經之路,但這一模式的盛行給藝術產業本身、網絡生態、社會風氣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藝術領域,主辦方通過“飯圈”壟斷消費者,鼓勵粉絲關注偶像的外貌、個人生活和感情活動等私密領域,營造出一種參與明星生活的沉浸感,從而間接在精神和情感上控制粉絲。追星與偶像的演技、道德無關,粉絲只是從中獲得精神上的需求。粉絲通過“飯圈”活動確認自我的方式,讓他們失去了獨立的審美選擇,其實就是自我的迷失。“一葉障目,不見天日”的偏見遮蔽了藝術界的繁華,靠刷數據、造流量制造虛假繁榮。在網絡生態方面,不同“粉絲圈”因利益立場不同,相互攻擊、相互撕扯、相互謾罵(有的故意制造對立以引起話題),甚至發展為人肉搜索、謠言攻擊等網絡暴力事件,擾亂了網絡空間。
資本控制下的“飯圈文化”毒害了社會風氣,危害最為嚴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沖擊了傳統美德和主流價值觀,敗壞了社會風氣。資本方最初組織藝人策劃、包裝、宣傳造星,注重藝人的娛樂形象,意圖打造一個符號讓粉絲消費,而不是肯定和欣賞他們的表演才華和藝術成就。它宣揚的是一種不勞而獲、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投機主義和物質主義。這與“奮斗改變人生”、“努力才會有收獲”等勤勞奮斗的傳統道德觀念相悖,它敗壞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二是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長遠來看危害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飯圈”利用了人們的偶像崇拜心理,主要吸引的是初涉世事的青少年。他們正處于成長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審美情趣尚未形成,最容易在時尚生活的誘惑下喪失理性,在“粉絲圈”的教唆下被迫盲目追星,一些流量明星的道德污點和不良言行也被模仿為人格,這無疑會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走向歧途。
既然“粉絲圈”存在這么多問題,為何能發展到如此規模,影響到正常的社會文化生活?那些娛樂圈的經紀公司或者個人“粉絲領袖”為何如此熱衷于搭建“粉絲圈”?俗話說“無利不起早”,背后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在洗腦宣傳下,大量人群產生了巨大的購買力,深陷其中的粉絲在每一次應援活動中都成了“被宰的羊”。一些“粉絲圈”管理者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巨額經濟利益。媒體曾報道過某應援組織的斂財黑幕:在韓國明星樸燦烈在中國的粉絲俱樂部“燦吧”,“酒吧老板”帶領254萬粉絲為偶像投票、組織應援,并代偶像購買韓國專輯、雜志和偶像代言產品,該“酒吧老板”個人賬戶一年資金流水達4000萬元;對于粉絲“用錢表達愛意”的秘訣,報道說:“做應援、送禮物、維護微博數據、購買一切與偶像相關的產品……花的錢越多,粉絲的愛意越深,越能體現一個明星的商業價值。”(見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A5版)
由此可見,資本控制下的“粉圈”絕不是文藝圈,而是資本借文藝之名操控粉絲、牟取利潤的工具,是資本“吃白飯”的場所,甚至明星本身也只是資本“撈粉”的誘餌。因此,嚴厲打擊資本控制下的“粉圈文化”,堅決抵制“粉圈”里的“吃白飯”邏輯勢在必行。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勞動創造幸福、誠信做事、勤勞樸素等傳統美德,以主流價值觀筑牢思想防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娛樂行業要堅守文藝理想,端正本源,正確處理形式與內涵、流量與質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為社會提供思想深刻、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從審美素養和道德品格的角度培育受眾,真正承擔起舉旗、聚人心、育新人、弘揚文化、展示形象的使命。粉絲們也要明辨是非,認清什么是真正的明星,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追星,避免自己成為被資本不斷收割的“韭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