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教育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好民族工作,事關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事關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奮力開創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同心同德,凝聚共有精神家園共識,塑造中華民族“文化魂”。中華民族的歷史畫卷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各民族優秀文化共同匯聚成中華文化,必須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以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中華文明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鑄魂。要健全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制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向各族群眾宣傳好、展示好、闡釋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之路,增強“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挖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從中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塑造為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質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同心同向,構建交往交流交融格局,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已然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聚焦戶籍遷移、安居就業、就學就醫等民生問題,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加強服務管理,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要創新拓展交流交往交融廣度深度,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充分挖掘各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的典型歷史,講好民族團結先進事跡,開展民族團結系列活動,推動文旅產業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形成“三個離不開”的良好局面。要堅定不移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相關政策的學習、宣傳和解讀工作,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納入民族地區中小學、鄉村兩級、企事業單位少數民族干部群眾學習范疇,夯實交往交流基礎。
同心同行,匯聚共同團結奮斗力量,走好繁榮發展“幸福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需要56個民族戮力同心、攜手并進。要推動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稟賦資源、發展基礎、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培育發展新動能,走出發展好路子。要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推動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等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逐步縮小區域差距、民族差距,穩步有序推進共同富裕。要堅定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邊疆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關系和睦融洽、社會大局穩固安寧,實現以發展促進團結、以團結促進穩定、以穩定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