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領略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入了解新型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應用,中北大學“集智創想”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26日-7月31日于大同市、北京市開展社會實踐內容,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圍繞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保護中的應用開展調研,實地走進了云岡石窟、大同市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圓明園遺址公園,以及北京創想三維公司。此行使8位成員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沉的熱愛,對科技振興文化之路有了更強的信心。
實踐團從學校出發到達大同,當日實踐團先參觀了大同著名的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紀,云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依山開鑿,共有窟龕45個,造像51000余尊,實踐團親地欣賞石窟的壯美,體會中國石窟文化的魅力,感嘆于石窟雕塑的精美,每個石窟的動作和神態都栩栩如生,似真人一般。
同時,石窟的彩色技藝也吸引這實踐團成員的目光,彩色技藝與飛天的神話相結合,使得飛天這一佛教更為生動的被人觀賞與學習。在參觀中實踐團成員也發現由于大自然的風化的影響,一些石窟的面部被損壞,看不清其原來的真實面貌,有一些石窟甚至被風化的不復存在。
除了自然的風化外,人為對它的損害也不容小覷,人為在石窟上進行雕刻、繪畫的行為,使石窟喪失的它的原貌,造成了文物的毀壞。可喜的是,實踐團成員發現云岡石窟早已運用數字化手段保護文物,讓石窟的青春容顏永駐,讓古老的石窟煥發新機。
通過與工作人員交流,成員們了解到,云岡石窟的數字化保護起步于2003年,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21個春秋。云岡石窟通過數字化時代文物保護、展現和傳承的新探索,利用三維信息采集技術和3D打印技術相結合的手段,現在已經制作完成多個石窟的文物復制品。
此外,云崗石窟與騰訊、華為、曙光等企業聯合打造云岡石窟大數據平臺,創新文物開發利用模式,利用3D打印、VR技術完成云岡第3窟、12窟、18窟的原比例復制和虛擬展示,使洞窟能夠異地展覽。更值得一提的是云岡石窟的分體3D打印、積木式安裝,開創了超大體量文物等大比例復制的世界先例。
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和3D打印技術,讓文化遺產從石窟現場延伸到了線上,歷經千年的石窟藝術走上“云端”、走向世界,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在數字化時代,以“年輕”的呈現方式“活起來、動起來”,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實踐團成員走進了大同市博物館,實踐團成員步入博物館的那一刻,就被其宏偉的建筑風格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吸引。博物館通過大量的文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復原場景等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北魏平城的輝煌歷史和文化成就,團隊成員被北魏的繁華所震撼,在參觀過程中互相訴說自己的感想與收獲。
7月28日,大同實踐結束,實踐團披星戴月,前往北京。實踐團在北京實踐的第一站前往了國家博物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實踐團站在茫茫歷史長河中,面對萬千古人和朝代存在的痕跡。
一眼千年,是從公元前到新中國,是看不盡的文物,是說不盡的震撼。實踐團在北京實踐第二站來到了圓明園,“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余溫”。初入園區無一不被盛開的荷花而感嘆風景優美,但歷史沉重的步伐從一個兩個破敗不堪的石柱向實踐團走來。石柱上面精致的雕花,裂開一側標記的編號,將一截截斷開的石柱疊放在一起試圖讓大家領略那個時代的模樣。
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及圓明園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不忘學習3D打印技術的最新應用。在國家博物館的參觀中實踐團了解到通過等比例數字化3D打印技術,國家博物館復制的造像龕(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和水月觀音像(四川安岳毗盧洞第5龕),使用該技術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展覽內容,還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文化遺產。此外國家博物館內還使用文物數字化技術建立智慧展廳,數說犀尊展館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集數據采集、數據融合、互動展示、活化利用、環境監測于一體的智慧展廳,讓觀眾用最新的技術領略了古老的文化。
實踐中成員還了解到國家博物館還引入了高速3D打印機,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文物真正的活起來,國家博物館引入的高速3D打印機是一款具有完全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的高速智能3D打印機,其攻克了光固化3D打印技術材料性能單一、成型效率慢、應用成本高的應用缺陷,并基于“數據即產品”的新型增材制造理念,實現了3D打印從“模型制作”向規模化終端“產品制造”的技術跨越。
經過深入學習,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目前該高速3D打印機已經實現基于失蠟法精密鑄造的金屬文物修復與仿制,以及基于塑性材料的陶瓷器修復與制備工藝優化,從失蠟法熔模精密鑄造融合了數字設計、精密控制等先進技術到以文物三維數據為基準,結合逆向工程技術與3D打印增材制造,可實現對陶瓷等各類文物的快速精準修復與制備,展現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保護方面的廣泛應用。
在7月31日,團隊實踐來到最后一站,參觀北京市大興區創想三維公司。創想三維主要以生產FDM(熔融沉積)以及SLA(光固化)型的3D打印機為主,在這里,實踐隊員參觀了不同類型的FDM型3D打印機與光固化打印機,了解了當前這兩種類型3D打印機技術的發展前進,同時學習三維掃描技術拓展對3D打印技術的了解,另外還在現場使用創想三維研發高速打印FDM機器K1 MAX打印了佛像。
在創想三維實踐團成員與其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一方 面延續了學院與公司的合作,探討了學生社團組織與企業合作的下一步方向;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創想三維產品推陳出新和技術迭代升級方面的重點,為開展相關技術合作奠定基礎。
(王梓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