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都的非遺,很多人首先可能想到的都是蜀錦、蜀繡。畢竟,蜀錦以其絢麗多彩、巧奪天工的圖案聞名于世,蜀繡更是憑借精湛的針法和細膩的做工,成為傳統工藝的瑰寶。然而,別忘了,成都是一個美食之都,這里不僅有讓人垂涎欲滴的菜肴,調味品也有不少非遺技藝。在眾多調味品中,相對冷門的要數溫江的醬油。溫江醬油,雖然不像蜀錦蜀繡那樣聲名遠揚,但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釀造工藝傳承了數百年,每一滴醬油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和對傳統的堅守。
李子柒師從溫江醬油大師,傳承古法釀造技藝
2019年,李子柒上傳視頻《一粒黃豆到一滴醬油》,向大家展示了古法釀造醬油的傳統制作過程。她從播種黃豆開始,跟拍了生長、收獲、蒸制、制曲、釀造、翻曬、壓榨、過濾、提純、熬煮等多道工序。最后,她還通過鹵肉飯、窯雞、腌黃瓜、白灼菜心四道菜,展示了醬油的具體運用場景,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手工醬油的獨特魅力。

李子柒釀造醬油,圖源:李子柒視頻截圖
李子柒在該視頻的小作文中寫道:“我用的是我們四川溫江這邊最傳統的制曲,沒有添加米曲霉,僅僅依靠空氣中的天然菌種進行多菌種制曲,這是溫江醬油非遺傳承人冉光濤老師傳授的經驗。” 冉光濤是溫江的醬油大師,他在制曲和晾曬等關鍵環節為李子柒提供了諸多專業意見,幫助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傳統技藝。說起與李子柒交流醬油釀造技藝,他表示,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交流。看到李子柒在她的視頻中呈現的這些工藝,對于這位“學生”的成果,他也給出了肯定,認為很成功。
溫江滴窩油:古法釀造的傳奇
溫江醬油,又被稱作溫江滴窩油,是“溫江三絕”之一。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溫江醬油保寧醋,豐都出的豆腐乳”,生動地體現了溫江醬油在民間的美譽。溫江醬油以其體態清亮、色澤鮮亮、深紅棕色、無沉淀、醬香濃郁、口感鮮美醇厚、咸甜適口等特點而聞名。
溫江滴窩油的釀造歷史至今已近300年,在2010年入選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溫江縣志》記載,溫江醬油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選用優質的黃豆、小麥等原料,經過天然發酵,日曬夜露5至8個月,期間由人工翻醬。等醬醅發酵呈深紅棕色,有部分醬汁滲出時,就裝入木桶內貯存,滴出汁水,或壓榨出汁水,或在缸中放入竹籠,將醬醅隔在籠外成窩狀,從中用勺舀取水油,即成滴窩油。

釀造醬油中,圖源:金溫江
從一顆黃豆到一滴醬油,溫江滴窩油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需要經過選料、清洗、蒸煮、制曲、發酵、濾油等十多道工序。其“春曲、夏醬、秋油”的傳統工藝至今無法被機器生產取代,只能由手藝人代代相傳,這種傳統方式保留了醬油的純正風味,但產量也低,因此限制了其市場擴展。在釀造過程中,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等原料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糖分等呈味物質,最終形成五味調和的調味品。
溫江醬油傳承人:冉光濤的堅守與創新
冉光濤,1980年高中畢業后便投身食品行業,進入壽安食品廠工作。1988年,他調至和盛食品廠(盛發食品有限公司),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2000年,他進入成都市溫江區美味王釀造食品廠,師從夏成祥,系統學習溫江滴窩油的傳統釀造技藝。經過十幾年的刻苦鉆研和實踐操作,他完整掌握了滴窩油釀造的全套技藝。

溫江滴窩油釀造技藝傳承人冉光濤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溫江滴窩油釀造技藝,冉光濤不遺余力地投入大量資源。他組建了專業的運營團隊,擴建了生產作坊,改善了工作環境,并持續進行產品研發和升級,不斷提升滴窩油的品質。同時,他還努力擴大生產規模,積極拓展銷售渠道。目前,他在成都及周邊地區開設了20余家線下店鋪,并在淘寶開設了線上專營網店,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冉光濤的努力下,“溫江滴窩油釀造技藝”這一珍貴的傳統技藝得以保存和傳承,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溫江滴窩油,作為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在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釀造技藝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像冉光濤這樣的傳承人,依然堅守著這份古老的手藝,用匠心守護著每一滴醬油的品質。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溫江滴窩油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份來自成都的非遺魅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