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17日訊2025年4月的一個上午,一名患者在平度市第三人民醫院特檢科接受常規超聲檢查時突發意識喪失。當值醫師王大夫敏銳察覺患者狀態異常,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患者情況危急,立即聯系急診!”話音未落,患者已出現劇烈嘔吐。特檢科全員聞令而動,有人迅速清理嘔吐物以防窒息,有人百米沖刺至急診科呼救,有人同步聯系門診醫生……短短5分鐘內,患者被安全轉運至急診搶救室,經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得益于特檢科團隊的精準判斷與高效協作,患者在發病后3小時內完成取栓手術,成功避免了偏癱等嚴重后遺癥。

應急響應:從“一呼百應”看特檢科硬核實力
快速識別:專業素養的“火眼金睛”
王大夫的敏銳判斷源于特檢科日常對急危重癥的深度培訓。通過超聲影像實時監測,她迅速捕捉到患者頸內動脈重度狹窄、血流動力學異常信號,結合突發意識障礙、嘔吐等癥狀,鎖定“急性腦梗”可能。這與科室推行的“危急值即時響應”機制密不可分——發現異常后需在2分鐘內上報臨床科室,并同步啟動綠色通道。
分工協作:刻入基因的默契配合
特檢科成員在突發事件中展現出高度組織性:
防窒息組:使用專業醫療垃圾桶承接嘔吐物,調整患者體位至側臥位,嚴格遵循《特檢科緊急意外處理預案》操作規范。
聯絡組:通過電話、人工跑動通知急診科,確保信息零延遲傳遞。
這些細節源自科室定期進行的多場景急救模擬演練,涵蓋跌倒、心臟驟停等多種突發狀況。
技術賦能:超聲診斷的“前沿哨兵”作用
早期預警:腦頸血管超聲的“偵察兵”價值
此次事件中,特檢科通過腦頸血管一體化超聲評估,提前發現患者頸內動脈重度狹窄、顱內動脈血流速度異常等腦梗高危信號,為臨床決策提供影像學依據。研究表明,此類技術對急性腦梗的早期識別準確率可達85%以上。
流程優化:從“單兵作戰”到“多學科作戰”
特檢科超聲異常數據可實時共享至神經內科,縮短診斷鏈條;同時推行“檢查-救治”空間一體化模式,在超聲室旁設置急救器械、藥品存放點,實現“檢查臺即搶救臺”。

經驗啟示:以“戰”促改的常態化備戰
預案迭代:從“紙上流程”到“肌肉記憶”
科室將《特檢科緊急意外處理預案》細化為“30秒響應-3分鐘處置-5分鐘轉運”標準化動作,并通過定期模擬真實場景演練,讓每位成員反復錘煉應急技能。
人文關懷:救治中的溫度傳遞
在本次搶救中,科室大夫全部暫停手頭工作,開辟綠色通道,在檢患者也表示充分理解,王大夫不斷安撫患者,付主任不斷拍打患者后背,并及時擦掉患者嘴角的嘔吐物,許大夫狂奔下樓通知急診,排隊患者也自覺讓出急救通道。這種“技術 溫度”的服務理念,正是特檢科一直追尋并不斷踐行的。
這場與死神賽跑的勝利,不僅是特檢科應急能力的生動展現,更是醫院多學科協作體系的成功實踐。正如付主任在復盤會上所言:“每一次搶救都是對流程的檢驗,每一秒的節省都是對生命的敬畏。”未來,特檢科將繼續以“專業力”守護患者,以“協作力”賦能臨床,筑牢急危重癥救治的第一道防線!
健康提醒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及長期吸煙者,建議每年進行腦頸血管超聲篩查,早發現動脈硬化、斑塊等病變。突發一側肢體麻木、言語不清、劇烈頭痛時,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劉亮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