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將出臺新規,加強建筑垃圾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等環節的污染防治。專家介紹,新規將促進建筑垃圾“吃干榨盡”,對相關產業帶來諸多利好。
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的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已開始征求有關方面意見。編制組介紹,建筑垃圾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及裝修垃圾。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年產生量超過30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以上,為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固體廢棄物。
近年來,我國建筑垃圾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多發,主要為違規傾倒與隨意填埋、堆存管理不規范、跨省傾倒、生活垃圾與建筑垃圾混合、收運體系不健全、消納處置場所應建未建等。
編制組介紹,建筑垃圾由于類型不同,物理化學性質存在差異,對環境的危害和影響各不相同,如表層耕植土類工程渣土直接用于回填等利用對生態環境風險較小,但未經分類或混入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等其他類型固廢的建筑垃圾,在堆存過程中,其中的重金屬、有機物等有害物質可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或隨雨水沖刷進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水生生態系統。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建筑垃圾環境污染防治提出指導要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建立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規范建筑垃圾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行為,推進綜合利用,加強建筑垃圾處置設施、場所建設,保障處置安全,防止污染環境。
圖為某地大量建筑垃圾被堆放在河邊。攝影/章軻
《“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包括建筑垃圾在內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新增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要求加強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規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轉和資源化利用場所建設和運營,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應用。《“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
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浙江大學等參與編制的《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提出,強化精細化分類,根據建筑垃圾的不同來源、成分和特性,分別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措施,以實現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提升管理效率。加強對建筑垃圾的全過程管理,重點加強對源頭減量、分類拆除及處置設施的管控要求。
征求意見稿提出,裝修垃圾存放點應獨立設置,與生活垃圾區分,宜采用半封閉或封閉式,應便于居民投放以及環衛作業車輛通行和作業,采取防塵、防雨等措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施工過程中發現的石棉、油漆桶、廢電池、廢燈管等危險廢物應單獨分類收集,并交由具有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收運和處置;已分類好的建筑垃圾應避免再次混合;可采取衛星定位、視頻監控等智能化手段實現運輸過程的全過程監管。
編制組表示,這項新規將建筑垃圾管理從“被動治污”轉向“主動防控”,將推動建筑垃圾規模化利用,減少對天然礦產資源的依賴,緩解開采活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同步降低建材生產環節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專家預測,建筑垃圾資源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我國建筑垃圾處理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期,預計到2030年,我國建筑垃圾能夠帶來的產值將超過3300億元。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