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曾侯乙編鐘的青銅紋遇上區塊鏈,當楚辭的浪漫想象化作數字分身,荊楚大地正在上演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對話。
文化支點的建設,本質是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在武漢光谷的實驗室里,文物修復師正通過 AI 算法還原曾侯乙尊盤的失蠟鑄造工藝;十堰子胥湖的“楚文化數字孿生館”,用三維建模技術復原了楚都紀南城的市井煙火。這些生動實踐印證著楚文化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始終在時代浪潮中淬煉新的生命力。
文化繁榮的深層動力,在于價值體系的當代重構。在荊州方特的劇場中,全息投影技術讓屈原《天問》的哲思穿透時空;隨州編鐘樂團的“古樂新聲”項目,將曾侯乙編鐘的律制與現代交響樂融合。這既是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風的當代詮釋,更是中華文明在新征程上的生動注腳。
從青銅時代的“問鼎中原”到數字時代的“云端鑄魂”,千年文明正借科技支點奏響時代強音。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王勁草(武漢市江夏區“青蘋果樂園”網評團隊)
責編:楊虹磊【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