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規范發展,需用善念驅動善治。
中央網信辦近日發布通知,自4月15日起,開展為期3個月的“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這一專項行動主要從嚴打擊惡意虛假擺拍、散布虛假信息、違背公序良俗、違規引流營銷等惡意營銷亂象入手;主要方法和要求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整治問題和網民權益保護,壓實平臺責任,從嚴處置處罰等。
近年來,短視頻惡俗化問題非常突出,浮夸“爽劇”,編造獵奇和低俗人設,斷章取義,制造社會焦慮和網絡戾氣,挑動群體對立,換臉換聲P圖等等,甚至花招盡出地直接或變相侵害用戶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給經濟社會秩序帶來許多挑戰。因此,對這些亂象進行從嚴整治,推動短視頻的規范發展,已是民之所訴,迫在眉睫。
這次中央網信辦開展的為期3個月專項行動,可謂是及時雨,將有助于凈化短視頻領域的內容生態,推動該領域健康發展。而如何更好地將整治低俗惡俗短視頻內容的善念,轉變成善行與善為的正義力量,實現帕累托改善,則還需搭建正確地做事的行權框架。
公權力的行權范圍和行權邏輯,旨在矯正公共外部性對經濟社會秩序的破壞,其行權邏輯是在公共治理中為經濟社會注入正義的力量,這種正義原則要求公權力的行權范圍介于獲取正義、交易正義和矯正正義,與自由原則、機會公正與差別補償等之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限定權力的行權范圍和透明化權力的行權邏輯,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具體到短視頻治理中,如惡意虛假擺拍、違規引流營銷等侵權行為,由于其侵權范圍帶有不特定性,且明顯侵害了經濟社會的公平競爭秩序,中央網信辦進行規范整治具有絕對低成本高效率作用,從而將帶來以儆效尤的積極作用,且其公權力的合法使用對經濟社會秩序的護衛,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同時,對散布虛假信息、違背公序良俗等問題,則需進行更詳細的行權范圍識辨。對于散布虛假信息和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等已嚴重侵害到經濟社會秩序,且權利之間的制衡無法阻止負外部性的,公權力可通過特定授權機制加以規范。對尚未導致嚴重公共外部性問題的,則可以放手讓權利在法律框架下自發博弈。
這主要緣于虛假信息在定義上是一個動態評價性工作,虛假認定需一個開放透明的社會共識機制和概念核定機制,尤其是很多信息的是非真假帶有認知演化問題,簡單地進行虛假信息的定義判斷,可能妨礙正常的信息交易乃至經濟社會交易。畢竟信息是交易的信號載體,也是資源配置信號,風險識別定價的主要依據,其更適合通過信息的自由流通和交互印證進行識辨。
如果若在虛假信息的評價上過度介入,可能會影響經濟社會的進化演進和自我敏感適應能力的提升,妨礙經濟社會的交流和交易,并不利于市場對風險的有效識別和定價。
這引出一個新的內容,那就是如何為消費者保護其合法權益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障,以搭建公共治理與私權自治相互助推的共治秩序。要達到這樣的善治秩序,關鍵是要賦予消費者合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工具和空間,在此我們繼續建議在消費市場引入集體訴訟制度、辯方舉證制度以及爭議和解制度等,豐富權利在經濟社會的行動空間和可信威懾,以真正在經濟社會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當前短視頻亂象需施以規矩,讓任何侵犯公私合法權益的行為都得到應有懲罰,這是短視頻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同時,要真正規以制之,也需把握好實踐中的具體操作。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