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總說著“對人要和氣,不要給人臉色看”的祖母,伺候家庭又伺候莊稼的母親,還有通過學習、提升改變命運的“我”,在時代浪潮中完成從“咽下苦難”到“書寫苦難”的蛻變。她們既是傳統村莊的錨點,又是時代變遷的浮標,濃縮了千萬女性的身影。通過分享日子里的幀幀瞬間,作者懷念祖母和母親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講述三代女性堅韌、愛與傳承的溫情故事,展現歲月長河里隱忍、堅守、執著的生命底色。

【內容簡介】
《把村莊帶回家》是一本充滿溫情與回憶的散文集。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深情書寫生養自己的村莊,捕捉這塊土地之上莊稼四季輪作的呼吸和鄉親父老震耳欲聾的沉默,著力描寫祖母、母親和“我”三代女性在歲月長河里表現出的隱忍、堅守、執著的生命底色和生存尊嚴,將女性置于鄉村和時代的坐標軸中加以觀照,賦予作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回味空間。
【作者簡介】江華
生于黃海之濱、鹽阜平原一個叫順潭港的村莊。
高中畢業后進城謀生,后應聘擔任鄉鎮廣播站播音員,下崗后再次進城闖蕩職場,目前就職于一家金融企業。工作之余,堅持閱讀和寫作,兼職文化主持、朗誦及培訓。一面為生活打拼,一面在聲音和文字中慰藉靈魂。
2006年,在家鄉晚報發表處女作《棉花》,后陸續在《鹽阜大眾報》《無錫日報》《鹽瀆》等報紙雜志發表散文、詩歌作品,現為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鹽城市朗誦藝術協會理事、鹽城散文學會副秘書長。
【精彩文摘】回不去的故鄉(丁立梅)
她有昵稱叫江小豆。
我喜歡喊她小豆。挺親的,像叫一個鄰家姑娘。
她也真的是個鄰家姑娘,樸實、大氣、溫暖,有著純棉質地。笑起來尤其動人,似有成桶的陽光倒下來,又跟滾了一地的銀錠子似的,閃閃亮亮。這種氣質是那個叫順潭港的地方孕育出來的,那里曾經河流寬闊,莊稼稠密,炊煙歡實,雞犬相聞。
那是她的衣胞地。
和那個時期大多數鄉下孩子一樣,她也走過一段貧瘠、辛苦,但又充滿快樂的小時光。這段時光鍛造了她性格里的堅韌和倔強。十七歲,考幼師夢斷,她的另一個夢想起航,她要做播音員,說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由此她走上自學之路,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高中畢業五年后,她圓了個小夢,做了鎮上廣播站的播音員。后來,廣播站式微,她到城里工廠做過一線女工,又進職場打拼多年,最后跳槽到一家金融單位,前兩年還考了本小學教師資格證書揣著。一路走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她都保留著對讀書和書寫的熱愛,這使她的人生,一直在跳著級,在閃著光。我私下猜測,她的這份狗尾巴草般的頑強,怕也得益于順潭港對她從小的教育——土地誠實,你種下什么,就能收獲什么。
她怎么能忘記她的順潭港呢,一次次朝著那里張望,一次次回到那里。記憶里的事物歷歷可辨,眼前的事物卻漸漸陌生,她的順潭港如無數個村莊一樣,在萎縮,在消失,物非人非,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她于是開始書寫,斷斷續續寫著,她要用文字留住她的順潭港。她的書寫不為迎合誰,只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這讓她的文字少了顧慮,少了拘謹,反倒顯得率真、坦誠。就像聊家常一般,她跟你聊起那些往事,青草般綠盈盈的往事,便慢慢長到你心里面了。有時,讀到她寫的句子,你不由得感嘆一聲,真好。比如,她寫麥收時節父親磨刀的情景,“迎風弓背磨出五月的光亮”。比如,她寫村莊的鳥窩,“鳥窩在村莊的中央高懸,還村莊一顆跳動的心臟”。
那么,就讓我們坐下來,靠近她,再靠近點,聽她慢慢說起那個叫順潭港的地方。四季的風吹過來了,清亮的河水流過來了,明晃晃的月亮升起來了,玉米、麥子、棉花、水稻綠油油生長著,吃貓咪粥、吃下午、釣魚、出人情、吃肉圓、過大年、過七月半……煙火人生,熱熱鬧鬧,悲喜交集,這是從前的順潭港。現在,村莊的下面,埋著一個村莊,那些曾經鮮活的人,都在地底下相會吧?她說:“走到我家老宅基地,我停留了好些時刻。我干脆坐在一片瓦礫中呆望著天空。‘我要坐下來,讓我悲傷一會兒。’”讀到此,你的心弦不由得被狠狠撥動。因為,那不僅是她的順潭港,也是你的,是我們都回不去的故鄉。
(摘自《把村莊帶回家》序言,西苑出版社出版)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發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