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 陶藝,這門指尖上的古老技藝,正成為播州區青少年接觸傳統文化的橋梁。近年來,播州區以"播州陶韻美在傳承"為主題的陶藝制作特色課程在轄區多所中小學落地生根,通過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陶藝社團常態化授課等形式,讓青少年在泥土與釉彩的交織中感悟千年陶文化魅力。

近日,筆者走進三合鎮中心學校陶藝社團教室,學生們正圍坐在操作臺前,專注聆聽教師講解拉胚塑形與釉彩繪制技巧。泥條盤筑、捏塑雕刻、素坯彩繪……一雙雙稚嫩的手在陶土間翻飛,原本樸素的泥土逐漸顯現出杯盞、器皿的雛形。該校五年級學生李敏君分享道:"我在三年級就參加了陶藝社團,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和繪畫水平,更收獲了創造的快樂。"同學莫遠鑫則感嘆:"學習陶藝讓我觸摸到我國幾千年的制陶歷史,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與靈動。”
據該校陶藝授課教師唐皓介紹,學校課程設置涵蓋歷史溯源、工藝實踐、創意設計三大模塊,通過"歷史故事導入 教師示范指導 學生自主創作"的模式,將傳統文化基因融入現代美育體系。“揉泥練的是耐心,拉胚考驗的是定力,上釉比的是審美。”唐皓表示,陶藝課程不僅是美術與勞動教育的創新結合,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與文化認同感。

"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保證雙手濕潤,將雙手輕輕放在膝蓋上,揉泥要勻,定中心要穩......"在楓香鎮花茂小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茂土陶傳承人母先才、花苗田研學基地負責人楊波等人正化身“校外輔導員”,現場示范傳統制陶技藝。母先才一邊指導學生操控著拉胚機,一邊講解傳承千年的技法要點。在他看來,孩子們揉制的不僅是陶土,更是文化傳承的種子。“當孩子們捏出第一件陶器時,文化傳承的種子已悄然萌芽。”
據了解,播州區通過聘請非遺傳承人、地方陶藝匠人擔任校外陶藝輔導員等方式,在全區多所學校建立起“校內教師 非遺導師”雙軌教學模式,有效提高當地學生學陶制陶熱情和技藝水平。
截止目前,全區共有20多所學校將陶藝納入課后服務特色項目,形成了“基礎課程普及 拓展課程提升 創新課程開發”三級課程體系,通過學校少年宮陶藝教師培訓計劃,累計培訓中小學專兼職美術教師100余人,為非遺傳承筑牢師資根基。從城區學校到鄉村校園,陶藝社團、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讓“玩泥巴”變成“學文化”的生動實踐。

下一步,播州區將通過開發校本陶藝課程、開展陶藝輔導員培訓、師生現場制作大比拼等活動,持續推動“播州陶韻美在傳承”特色項目建設,讓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為非遺傳承、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培育新生代傳承力量。
當泥土在孩子們手中蛻變,當釉彩在素胚上綻放,播州區的陶藝教育正書寫著非遺保護的新篇章——從校園課堂到社會大課堂,傳統文化的薪火,正通過青少年的指尖繼續傳遞。 (劉星 李程)
一審:余旭
二審:王信 姚騰
三審:唐全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