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正迅速崛起為國家戰略安全和高端制造產業的關鍵支柱。作為新賽道的領航者,光...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正迅速崛起為國家戰略安全和高端制造產業的關鍵支柱。作為新賽道的領航者,光啟技術(002625)依托其在超材料領域的深厚積累和產業化能力,正在推動這一萬億級賽道從科研成果走向產業落地,成為中國在新一代裝備競爭中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全球競速下的新藍海:航空航天裝備的萬億躍升
未來十年,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將成為全球科技軍備競賽的核心領域,尤其在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態勢下,行業格局正在重塑。根據英國《FlightGlobal》發布的《2025 World Air Forces》數據,美國及其盟友現役戰機數量達5645架,未來新訂數量高達3391架,其中新訂戰機以F-35為主。
與此同時,美國B-2、B-21、F-22等先進戰機也持續擴產,構建起下一代空中打擊系統。三大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波音的軍用航空業務2024年合計收入超萬億元,積壓訂單突破3.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洛克希德·馬丁2024年訂單積壓13024億元,諾斯羅普·格魯曼6771億元,波音13276億元,體現出全球對高端裝備的巨大需求,也預示著航空航天產業將在未來十年迎來持續爆發。
相較之下,中國航空裝備行業正快速崛起。中航成飛、中航沈飛、中航西飛三大企業年收入雖僅為1610億元,但近六年增長率高達135%。中國已明確提出,到2035年將實現“人有我有、人無我爭取有、人優我也優、數量要碾壓”的戰略目標,在數量與性能上實現對美對等乃至超越。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不僅代表國家制造能力的上限,更關乎信息化戰爭體系中主導權的爭奪。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領域垂直產業鏈極其復雜。根據測算,全產業鏈產值與整機產值系數超過7,產值超過10000億元,即每形成1000億元整機產值,就能帶動7000億元的上下游產業發展。目前,我國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產業鏈已成為與芯片、新能源并列的國家重點扶持領域。未來十年,這一板塊將成為拉動高端制造、高技術就業與國防自主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
從傳統航空裝備向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轉型過程中,不僅在飛行性能上實現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能力等突破,同時也在電子對抗、組網能力等新一代戰場體系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相較于傳統航電系統,新裝備要求結構輕量化與功能高度集成化,在實現高性能的同時,需兼顧低可探測技術性、抗干擾性和長周期高可靠性。
攻克極限邊界:光啟引領超材料技術革命
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的性能邊界不斷突破,其核心在于電磁調制、超音速、智能組網等多種性能的綜合實現,而這些要求正是傳統材料體系難以企及的。超材料,作為一種可被人為編程設計的材料,通過精密結構賦予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理屬性,正在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鑰匙”。
然而,要真正實現從實驗室材料走向復雜工程應用,面臨極大的技術挑戰。比如,低可探測技術與射頻天線之間存在本質沖突;紅外與雷達材料難以兼容;高性能設計要求的傾斜結構與氣動設計所需的流線型相互矛盾;材料需要在高溫、強腐蝕、高應力環境中長周期服役。這些問題疊加,使得超材料復雜功能結構的設計、制造與量產成為跨時代的難題。
當前,傳統技術在多目標性能集成方面已逼近極限,而超材料技術的誕生,正是應對上述多重挑戰的產物。它可以在結構層面實現功能疊加,如將吸波、抗熱、減震、抗電磁干擾等屬性集成于一體。這種材料屬性的“自定義能力”被視為材料科學的“基因編輯”。
光啟技術正是中國超材料工程化破局的關鍵參與者與引領者。創始人劉若鵬博士2003年起師從麻省理工、杜克大學等超材料創始團隊,2009年其論文發表于《科學》雜志,被《自然》雜志贊為“該論文對材料學來說具有白天與黑夜般的顛覆性意義”。自2010年回國創立光啟以來,歷經多年技術攻堅,光啟已構建起全球領先的超材料技術研發體系。
最新資料顯示,公司目前建立了超材料研發制造的超級平臺,包括728.8畝產業基地、55.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616臺定制專用設備、8646套特種專用工裝、161款自研定制材料、7.74億字的設計技術文檔數據庫、38.28億字工藝制造大綱、11.72萬張設計圖紙、1331.08萬行設計源代碼、54.50萬個仿真模型、7979.93萬條目標特性曲線大數據庫、219.58萬幅各類實測成像圖,構建起面向多種復雜功能結構的大規模制造能力。產品技術應用覆蓋了所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
構建技術護城河:光啟全產業鏈體系的戰略價值
在新材料產業中,單點技術突破難以支撐復雜產品的交付,而“技術 工藝 裝備 系統”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模式,才是構筑長期壁壘的核心所在。光啟技術正是在此邏輯下,打造出覆蓋研發、制造、交付的全國性協同平臺。
截至2024年,光啟在全國布局“1總部 5基地 8大專業公司 1919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統籌729畝土地與55萬平方米研發生產設施,上市前在超材料行業已投入10億元研發資金,上市后又將募集的近70億元全部投入產業發展,形成從原材料、微結構制造到終端系統交付的完整體系。
具體來說,上游環節中,洛陽尖端裝備公司專注超材料原材料的生產與研發,近5年營收復合增長率44.13%;深圳光啟微電子公司聚焦微結構制造,是國家高新技術平臺;中游如株洲光啟、天津光啟等負責關鍵部件制造,保障復雜結構批產交付能力;下游如樂山光啟專注低空無人機總裝,打造全新應用生態。
這種自成體系的產業網絡,使光啟實現了產業鏈閉環、區域聯動、效率協同,并有效對沖了地緣政治下的“卡脖子”風險。在全球新材料企業普遍“專而不全”的現狀下,光啟的全產業鏈模式不僅提升了效率,更奠定了其持續成長的深厚護城河。
公開信息顯示,光啟技術近年來業績持續向好,展現出穩健增長趨勢。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由6.37億元增至12.69億元;歸母凈利潤從1.63億元增長至5.37億元,其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撬動未來場景:從低空經濟到智能制造的無限潛能
超材料的價值不止于航空航天,其跨性能整合能力正在打開更多產業邊界。光啟正在以“超材料 ”的方式構建第二增長曲線,從空天裝備延展至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智能汽車等多個未來場景。
在低空經濟領域,光啟推出了超材料蜂群無人機系統,具備低可探、自組網、察打一體等能力,是未來戰場多域融合的關鍵節點。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超材料用于輕質高強結構設計,突破傳統材料在靈活性與剛性之間的平衡瓶頸,推動機器人向非標環境部署。
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超材料賦能雷達、通信模塊的電磁調制與抗干擾設計,使汽車從“運載平臺”向“智能終端”進化。光啟還將其核心技術應用于量子通信、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系統中,拓展材料邊界,打通技術協同。
在應用層面,光啟也構建了“平臺 產品 服務”的復合型商業模式,既為客戶提供超材料零部件和功能結構的定制開發,也能提供系統級集成和交付。其中,樂山基地將建設先進低空無人機產業鏈總部,以及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天津基地則在專業檢驗檢測、特種工裝領域補強產業短板。
未來十年,光啟計劃依托其“1 7 N”戰略,在核心技術平臺基礎上,推動超材料在更多國家級戰略產業中實現復制應用,形成多點開花、多鏈協同的技術生態,真正實現“平臺 產業 生態”融合。
從一篇論文到一條產業鏈,從一個技術突破到一個萬億級新賽道,光啟技術深刻詮釋了何為“長期主義”的科技創新之路。在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光啟的出現,不只是一次技術革命的起點,更是一種新型中國制造范式的探索。
投資光啟,就是投資中國在未來裝備制造領域的自主權與話語權。面對大國競爭與全球產業格局重構,光啟正以超材料為核心底座,助力中國贏得下一場科技戰爭,也為民族復興的戰略圖譜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CIS)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