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一新開餐廳,每晚僅開一桌12席。食客剪盆栽葉子當開胃菜,品嘗模擬腐臭寄生花的糊糊,還有一道號稱用大象糞便制作的甜品。在大眾點評APP上人均消費顯示3888元。目前,這家餐廳因違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馬橋市場監管所已現場核查并暫時封存相關材料,展開后續調查。
糞便與食品怎么想也不能融為一體,供人享用。店家稱,他們這幾道菜,是和生態融合到一起的,老板研究了七年,才推出來上市,讓顧客嘗鮮的,特別接近自然。由于大部分人都更關心大象糞便,在介紹大象糞便這道大餐時,著重告訴顧客這個大象糞便,他們可是消毒過的,干凈又衛生。讓人咂舌的是,吃這樣的一道菜,竟然還要預約才能吃上。很多普通人難以置信。
盡管餐廳聲稱大象糞便經過消毒干燥處理,但動物排泄物作為食品原料的合法性與安全性仍存在爭議。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的食品。而現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對動物排泄物的原料屬性認定存在明顯空白,其經處理后是否能廢物變食物亦缺乏明確界定。故而,這家餐廳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咎由自取。
餐飲行業的發展,固然需要大膽嘗試創新,但創新不是獵奇營銷,更不能以創新之名隨意突破食品安全底線。這家餐廳宣傳稱,主要是請客戶啃樹葉,舔冰塊,品嘗大象糞便,想“創意”把餐飲項目做成“觀光項目”,這樣的宣傳或許能在短期內收獲大量的關注,但實質上是借著高大上的噱頭收割消費者,更是對消費者飲食認知底線的蓄意挑釁,暴露出資本對消費者知情權和健康權的漠視。情況證明,商家合理宣傳產品本無可厚非,但當“標新立異”異化為“挑戰常識”,商業倫理的邊界便已失守。
經營餐飲行業,必須守住食品安全底線。大象糞便,連食品原料都夠不上,豈能堂而皇之地作為美食來經營?這是極其荒唐的案例。從事餐飲行業的經營者,理應從中汲取深刻教訓。多在合規范圍內不斷創新經營,守住食品安全底線,讓用餐回歸最本真的幸福體驗。(久泰平)
初審: 王韜 復審: 韓方宇 終審: 張彥梅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