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TF規模逼近4萬億元大關之際,公募基金再度掀起細分賽道爭奪戰。今年以來,聚焦企業經營質量的現金流相關指數基金異軍突起,超30家公募密集申報相關產品,產品數量已經突破40只。這場圍繞企業“真金白銀”的產品競爭,成為繼中證A500后又一現象級布局方向。
記者注意到,此次參與者陣容呈現多元化特征,不僅有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等頭部公募,也有華富基金、蘇新基金這種規模在幾十億元至數百億元不等的中小公募。這也意味著,熱門產品不再是指數“大廠”專屬。然而,伴隨各方加速入場,結構性矛盾逐漸顯現:同質化產品扎堆申報、中小機構陷入“發得出卻活不長”等困境也日益凸顯。
那么,如何能夠留住更多的投資者?“核心還是更多地供給一些低波動產品,讓投資者能夠拿得住、賺到錢,使得資金真的沉淀下來形成增量資金。”鵬華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副總經理陳龍認為,基金公司也熱衷于做這方面的產品布局,在現金流類ETF之外,后面可能還會有新的方向。
“自由現金流”成新戰場
4月14日,基金發行市場再次迎來一波同類產品的發行大戰,來自南方基金、大成基金等10家公募的現金流主題ETF同步開售。其中,匯添富基金發行的是中證800自由現金流ETF,其余9只均是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ETF。
所謂的自由現金流,是指企業在滿足資本支出和運營資本需求前提下,供股東和債權人自由支配的剩余現金,可以用于企業現金留存、分紅回購、還債付息、額外投資等,是衡量企業財務健康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今年以來,現金流主題基金呈現爆發式增長。2月至4月,已有來自易方達基金、銀華基金、華夏基金等3家公募的國證自由現金流ETF,華寶滬深300自由現金流ETF以及國泰富時中國A股自由現金流聚焦ETF等產品陸續成立,募集金額合計為41.68億元。截至4月14日,這5只產品的最新規模達到87.96億元,實現翻倍。
目前,廣發基金、鵬華基金、富國基金等公司旗下的中證800自由現金流ETF正在發行。隨后,嘉實國證自由現金流ETF、匯添富國證自由現金流指數A將在本月18日及21日進入發行階段。此外,鵬華基金、招商基金、中銀基金等多家公司旗下的相關產品已經獲批,發行時間也將提上日程。據記者了解,已有基金公司將在下周啟動發行。
最新的產品審批進度顯示,還有12只現金流主題相關產品正在等待“準生證”的下發,同時還有不少公募基金管理人在陸續加入這一“戰場”,上報數量持續增長,產品形態從單一ETF向“ETF 聯接基金 普通指基”生態化發展。
Wind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已申報的現金流相關基金已經有41只,加入的基金公司數量已經擴至32家,涉及的指數包括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國證自由現金流、中證800自由現金流、滬深300自由現金流等多條指數。
為何現金流相關產品在當下備受追捧?招商基金指數部有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隨著科技題材進入震蕩階段,較高安全邊際的價值股作為底倉配置或將在一定程度上熨平波動。
“階段交易層面,價值、質量類資產有望承接階段調整中的避險資金,追求景氣的行情中現金流成長也擁有不錯的彈性。”該人士認為,現金流選股能夠透過高股息的表象,探尋到有持續較高股東回報能力的優質個股,是更重視企業盈利質量的分紅策略,適合長期持有。
那么,現金流策略較適合什么樣的投資者?招商基金指數部有關人士說,例如希望長期投資、穿越周期的價值偏好投資者,需要平衡投資者組合風險的配置型投資者,以及偏好核心資產但想規避金融、地產的投資者。
規模競賽該如何突圍
這是繼中證A500指數基金后,又一個引發公募機構扎堆布局的產品類別。在此之前,圍繞中證A500的相關指數產品曾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一輪又一輪熱潮。事實上,即使已經過去半年有余,基金公司對中證A500指數系列產品的布局熱情未見消退,申報端擴容仍在持續。
Wind數據顯示,目前仍有14只相關產品處于待審批或排隊發行階段,加上此前已進入市場的產品,參與這一賽道的產品數量已有148只,布局機構則有85家之多,包括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
有某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除了響應監管政策的號召,布局指數業務既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也是為了完善產品線。“其實公司內部已經開了很多次相關會議,無論是參照海外經驗還是結合當前實際,被動指數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明確未來,但巨大的資源投入確實需要仔細考量”。
隨著近年來被動浪潮的席卷,ETF市場規模也來到4萬億元關口。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ETF市場合計規模達到3.92萬億元。隨著各方紛紛入局,隨之而來的產品同質化問題也日益凸顯。
在趨于極致“內卷”的狀況下,面對短時間大量資源的投入以及后續的產品營銷投入,基金公司也意識到了背后存在的問題。同時,頭部機構憑借渠道、流動性優勢形成馬太效應,后來者需支付更高成本爭奪市場份額。
“當前ETF確實存在同質化較為普遍的問題,這是指數產品天然的特質,很難完全避免。尤其一些熱門指數,上報獲批發行的數量都很可觀。但跟蹤同一個指數,說到底產品又會有什么很大的差別嗎?”華南一位指數相關的公募投研人士對第一財經說。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同一標的ETF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相應投入較多資源,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理解為“消耗戰”。在頭部公募已占據顯著優勢的情況下,那些后來者如何突圍,也很考驗機構的布局智慧。
“作為ETF市場的后入者,我們從2021年底進入這一市場。坦率地說,盡管在行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也取得一些成績,但過程還是充滿艱辛的。”景順長城基金ETF與創新投資部總經理汪洋表示,在他看來,ETF的服務和推廣不是冰冷的,公司這幾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前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最開始的時候會采取發起式的方式布局,例如做指數增強產品或者一些特色品種。“我們還是想走差異化的路線,那種特別卷的賽道或者頭部已經做出來的,我們會考慮投入和產出比是否值得”。
“最初,因為市場上的ETF產品較少,大家更多地是刷產品的存在感,向投資者宣傳自己有這個產品,希望投資者購買。現在內容形式上包括文字、圖像等方面,投資者也感受到來自基金公司以及銷售渠道立體化的投資服務體系。”陳龍稱。
在汪洋看來,個人投資者不可能把所有資金都投向一個產品,權益資產配置也應該是組合的形式。“現在ETF品類很多,怎么把這些糅在一起匹配不同年齡、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是真正吸引老百姓投資的最核心的問題。”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