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消費習慣和外部環境的多重影響,正在重構餐飲行業的競爭力。
4月14日-16日舉行的CCFA 2025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藝康聯合七星聯盟最新發布的《餐飲消費洞察2025》(以下簡稱“洞察”)揭示了5萬億餐飲消費市場中出現的五個新邏輯:性價比邏輯、大單品邏輯、預制加現制邏輯、輕社交邏輯。基于這些新邏輯而產生的消費行為變化,餐飲行業正在快速調整經營策略,也帶動了連鎖小店模式的爆發。
五大消費新邏輯引領餐飲轉型
“00后消費者作為年輕消費群體的代表,正引領著消費理念的轉變。他們的消費決策不僅影響著同齡人,還通過消費市場的代際溢出效應,逐漸改變著前代消費者的偏好和態度。”第一財經大消費特約觀察員唐健盛表示,這推動了消費新趨勢和新動向的形成。
在深圳,一種名為"剩菜盲盒"的新興消費模式正受到年輕群體熱捧。在全國,各地的年輕人紛紛涌向評分在3.5分左右的餐廳。這份由唐健盛攜手藝康中國課題組聯袂打造的《餐飲消費洞察2025》強調,年輕人的獲得感來自于情緒價值或性價比,這些行為都深刻反映了消費觀念和行業生態的變革。
同時,傳統基于信息差的品牌溢價邏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消費者不再盲目崇拜品牌,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性能和性價比。隨著圈層社交和興趣社交的深入,很多大單品爆款已經成為社交貨幣和流量密碼。比如,以前約飯是去哪個大店吃(品牌邏輯),現在約飯是去吃什么(大單品邏輯)。
那么,何為預制加現制邏輯?唐健盛表示,當前,中國的餐飲連鎖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工業化和數字化革命。從城市白領偏愛的輕食,到縣城街頭隨處可見的麻辣燙,工廠規模化預制的模式已經滲透到餐飲業的各個角落。
對于追求規模效應的連鎖餐飲,“現場烹飪”曾被視為效率的天敵。但是,當競爭愈加激烈之后,“工業效率”與“煙火氣”的博弈正在重構行業邏輯。于是,頭部品牌開始比拼“現場感知度”,在保持工業化預制的同時,融入現制元素,如設置明檔廚房,推出限時菜品,讓顧客自選配料DIY或口味定制,在餐廳內提供菌菇蔬果現摘,引入智能化炒菜設備等。基于消費者洞察,餐飲行業正在進行多方面改變,其中之一,就是更強調新鮮現制。不過,“效率和煙火氣的博弈,對餐飲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題。”藝康中國餐飲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李娜說。
另外,連鎖餐飲的營收結構也已經形成了多引擎邏輯,從傳統的單一到店模式演變為“到店 到家”雙輪驅動,現在正在向“到店堂食 外賣到家 到店自提 現制外帶”的全渠道模式發展。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對降低門店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全方位考量。“企業都在想辦法提升坪效,提升廣義翻臺率。”李娜說。
而“漂亮飯”的走紅,則體現了輕社交邏輯的大行其道。近年來,“漂亮飯”以其精致的擺盤和極具視覺效果的呈現,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就餐首選。無論是約會、聚餐,還是日常的“犒勞”時刻,這種出片率高、社交屬性強的餐飲形式在餐飲市場中風生水起。在小紅書上,#漂亮飯#詞條的瀏覽量已高達1.6億,相關討論超過72.9萬條,且熱度持續攀升。
“線上社交主導消費決策的現象,已經成為當今餐飲市場的一大趨勢。”唐健盛說。
連鎖小店模式爆發
餐飲消費的五個新邏輯所帶來的消費行為、消費選擇變化,已經反映在了餐飲行業的收入和經營模式調整上。數據顯示,2024全國餐飲收入5.57萬億元,同比增長5.3%。但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5298億元,同比增長3.0%,這一增速明顯低于行業整體增速。《2025年中國餐飲產業生態白皮書》顯示,各餐飲品類人均消費價位出現了下滑,從2022年的43.2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42.6元,2024年又進一步下降到了39.8元。
與此同時,連鎖小店模式正逐漸成為餐飲行業的新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增近60萬家連鎖小店。近十年來,餐飲門店的平均面積縮小了一半。所謂“小店”,在連鎖餐飲品牌中通常指的是面積介于30-200平方米的店鋪(根據不同業態),其核心在于通過精簡店鋪規模、優化供應鏈與運營效率,實現快速擴張和成本控制。同時,連鎖小店模式也能夠快速適應餐飲新邏輯,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比如,小店模式通過輕資產運作,顯著降低了多項成本,形成了高性價比優勢。小店選址靈活,能夠覆蓋社區、商超等高流量場景,有效降低了租金壓力。裝修成本相當于大店的?或?,且無需大型設備投入。小店模式通過精簡SKU和聚焦爆品,減少了庫存壓力。
也因為選址靈活,小店可以輕松嵌入社區、寫字樓、交通樞紐等高流量區域,其場景輕量化的設計,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也提升了消費體驗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小店模式還可以通過多元場景設計和產品組合創新,強化了社交屬性,增強了情感聯結。
洞察提出,未來,小店模式競爭將主要聚焦于爆品的迭代與創新、供應鏈的彈性與柔性、門店設備的研發與投入、數字化的深度以及食安與危機等方面。
鍛造新核心競爭力
消費新邏輯興起、連鎖小店模式爆發的變局中,餐飲企業正在夯實四項核心競爭力:設備、標準化、供應鏈以及食品安全。
以設備為例。在餐飲連鎖小店模式的激烈競爭中,效率成為核心命題。美國快餐業的工業化路徑早已證明了標準化與規模化的重要性,而中國本土餐飲的迭代則更進一步,通過設備自動化、智能化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構建起了一套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可控的運營體系。
隨著餐飲工業化和中國制造的升級,炒菜機、煲湯機等智能化設備更多引入餐飲門店以替代人工。然而,在這一進程中,設備的研發與投入既是突破點,也是難點,尤其在加盟模式下,如何平衡效率提升與成本控制,成為了品牌突圍的關鍵。“餐飲設備的智能化已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然而,其成功不僅依賴于技術突破,更需要品牌、加盟商與供應鏈的協同進化。”唐健盛表示。
在供應鏈方面,餐飲連鎖品牌的供應鏈彈性與柔性,關鍵是實現供應鏈的動態平衡和高效響應。對于餐飲連鎖小店模式,供應鏈則要聚焦于“數字化韌性”與“可持續性”的雙重能力構建。
目前,數字化深度正成為餐飲連鎖小店模式新的競爭點。其數字化布局核心,在于前端觸點的智能化、中臺數據中樞的協同、后端供應鏈的再造以及組織能力的重構。通過全域點餐系統、動態菜單引擎和物聯網終端升級,餐飲品牌能夠更精準地捕捉消費者需求,提升服務效率。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連鎖餐飲品牌是食品輿情中出現頻度最高的。僅在今年315期間,就有幾十個品牌被曝出門店食品安全問題,其中有近十家的負面輿情還上了微博熱搜榜。
餐飲連鎖品牌容易發生食安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確實存在軟肋。傳統餐飲大店大都有完整的管理架構和工作團隊,監督機制相對完善。而餐飲連鎖小店人員精簡,基于性價比競爭,不可能承擔過高的管理成本與監督成本。特別是加盟店,在門店管理中自由度更大,這也意味著更大的食安風險。
連鎖餐飲營收結構的多引擎邏輯,也導致食安風險加大。有的門店從單純提供熱食到銷售現制飲料,就需要考慮制作飲料的水源是不是干凈安全,制冰機之類的設備有沒有日常清理,員工的衛生安全是否存在隱患等。同時,門店引入新設備也需要考慮食安風險。比如設備是不是能夠防老鼠蟑螂,是不是容易清潔,涂層是不是安全。
食安危機對于餐飲連鎖品牌而言,代價是巨大的。如果處置不當,甚至會引發品牌崩塌等系統性風險。因此,針對食安問題易發點提前布局危機防火墻是至關重要的,比如防御性技術研究,管理與設備數字化升級,危機應對策略方案預設,對沖性與對抗性傳播資源儲備等。
與供應鏈協同進化,是餐飲企業鍛造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李娜表示,藝康已經有了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安全合規的高效化學品、數字化智能設備監控系統、專業的蟲害解決方案、專業的食安培訓與審核閉環等。同時,藝康還專門基于連鎖小店的需求做了相應的改進。比如,藝康創新推出ReadyDose?解決方案,專為快捷休閑餐飲打造片劑化清潔消毒系統,節省84%倉儲面積,同時門店操作成本降低40%。藝康推出的DishIQ智能洗碗機,涉及后廚餐具清洗食品安全核心指標包括清潔溫度、過水溫度、藥劑用量及缺料警報,以及是否要換水、流程的完整性等,實時數據能夠上傳至云,用戶可通過App實時查詢洗滌數據,一旦發現異常即可實現遠程預警和遠程診斷。
“藝康作為一家擁有102年歷史的國際企業,見證了西方餐飲行業穿越周期,陪伴了當今全球領頭餐飲品牌一路發展。今年,是藝康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50周年,面對經濟周期起起伏伏,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化、設備自動化、產品創新升級,利用我們對整個行業的深度了解,來賦能國內餐飲企業提高效率、擴張規模,走得更快、走得更好。”藝康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機構與專業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楊亦鳴說。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