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援疆醫療隊員為別迭里烽燧護邊隊隊員檢查身體。 記者 王晨輝 攝

醫療隊隊員在流動義診車上工作。 記者 王晨輝 攝

在烏什縣英買里小區,援疆醫療隊隨訪看望1歲半的阿克木,并和孩子家人溝通交流。 記者 王晨輝 攝
浙江在線4月17日訊(記者 王晨輝)“感謝你們送來了健康服務,也送來了來自浙江的溫暖。”目送著浙江援疆“醫療大巴扎”巡回醫療隊隊員登上回程的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亞曼蘇鄉的村民依依不舍。醫療隊員和他們約定3個月后再見。
“大巴扎”在維吾爾語里意為“集市”。浙江援疆“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是我省“組團式”援疆醫療隊因地制宜開展的一項惠民醫療服務舉措,自2016年實施以來,巡回義診已累計在阿克蘇地區開展活動2400余場次,出動援疆專家萬余人次,惠及各族群眾23萬余人。
今年,“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又有了不少創新,不僅把義診點從鄉鎮延伸到村、社區,醫療服務又引入了體重管理、急救培訓等內容,還增加了對出院病人進行家訪的環節。近日,我以助手的身份加入醫療隊,參與“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
你們守護邊境,我們守護你們的健康
不久前的一個周六,我和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的浙江援疆醫生一起,坐上“醫療大巴扎”流動義診車,前往距離阿克蘇市150多公里的烏什縣。
從外觀看,流動義診車就是一輛普通大巴,里面卻另有玄機:配置了廂式X射線機、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等專業設備,具備影像檢查、超聲診斷、心電圖檢查等多項功能,加上隨車20多名醫療專家,可以媲美一個功能齊全的流動三甲醫院。
1個多小時后,我們來到了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這里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
“鄉親們終于等到你們來了。”拉著浙江援疆醫療隊領隊、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鄭悅亮的手,村民太外克·依明開心地說。
浙江自2010年對口幫扶阿克蘇地區以來,通過派出援疆醫生、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等方式,有力提升了阿克蘇地區和兵團第一師各大醫院的醫療水平。為了更好地將援疆醫療資源下沉到各縣和鄉鎮、村等基層單位,2016年起,浙江省醫療團隊通過“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的方式,深入農村、牧區、邊境、部隊、學校,為各族群眾提供免費診療咨詢、健康體檢等一站式服務,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浙江省級優質醫療資源。
在“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現場,我感受到了濃濃的“集市”味,鄉親們從各地趕來,有的向醫生咨詢問題,有的希望接受體檢。作為助手,我協助醫生為村民量血壓、體重和登記身份信息。在這些村民中,一支身著迷彩服的隊伍格外顯眼,他們是別迭里烽燧護邊隊隊員。
護邊隊的名稱,源于烏什縣境內現存萬里長城西端最尾部的烽火臺——別迭里烽燧。護邊員工作需要面對惡劣自然環境和艱苦生活條件。護邊員阿瓦爾古麗介紹,他們的執勤點處于“無人區”,冬季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夏季氣溫三四十攝氏度,日照時間特別長。護邊員日夜堅守,還要幫助農牧民群眾處理突發狀況、解決生活困難。別迭里烽燧護邊隊員的經歷,讓醫療隊員們深受感動。“你們守護著邊境,我們來守護你們的健康。”鄭悅亮說。
“你的眼內有明顯的胬肉,不及時治療會有失明風險。”仔細檢查了護邊員吐爾遜·斯迪克的眼睛后,浙江援疆醫生、眼科專家林仲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聯系方式交給他,還讓我記下吐爾遜·斯迪克的電話號碼,提醒他及時來治療。
為每個家庭培養一名急救員
“你這里不對,如果是成人,胸外按壓的深度要5到6厘米,每分鐘要100到120次,這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第二天,我們來到了烏什縣團結小區,與兩名援疆醫生和兩名受援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對小區居民進行急救培訓。
從今年3月1日開始,巡回義診新增了急救培訓項目。醫療團隊走到哪兒,都會對縣(市)醫療機構骨干和干部群眾開展急救系統培訓,培養急救員。
小區禮堂臨時改造出了一間急救培訓教室。援疆醫生們運用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語言,采用理論講解、現場演示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借助仿真人體模型,詳盡展示了心肺復蘇(CPR)等急救技術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并對心肺復蘇的關鍵環節如按壓頻率、深度和開放氣道等進行了精確規范指導。
作為曾經接受過紅十字急救培訓的學員,我也和居民們一起,重溫了心肺復蘇全過程,并且和大家交流了急救培訓心得體會。作為采訪過多次突發事件救援的記者,我還重點分享了“黃金救援時間”的重要性,提醒大家在救助過程中需根據被救助者的具體狀況進行操作,以免造成額外傷害。
為讓居民們遇到突發情況時,能更好利用周邊設施進行急救,援疆醫生們還教給大家很多日常生活急救技巧。“一旦遇到骨折,我們一定要對傷肢作固定再送醫院,沒有現場夾板,可因地制宜用木板、木棍、樹枝等作為固定用臨時夾板,如果這些材料也沒有,可以將受傷的上肢固定在軀干上,受傷的下肢固定在對側健肢上……”浙江援疆醫生、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南勇一邊講解,一邊拿隊友做“實驗”。很快,上課的居民在笑聲中學會了骨折基本處理。
“我們將利用援疆計劃外2000萬元資金支持,打造阿克蘇地區與兵團第一師急診急救一體化信息系統,以及配備急救設備。同時,我們還將培養本地急診急救人才,全面提升兵地急診急救能力。”鄭悅亮介紹,阿克蘇地區地廣人稀,且由于飲食、氣候等客觀因素,心血管疾病高發,偏遠牧區等地往往等不到120急救,應急措施只能靠患者家屬或者周邊人,急救的黃金4分鐘,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截至目前,巡回義診已累計培訓基層急救志愿者上千人。
上門隨訪科普“主動健康”意識
義診中我注意到,援疆醫生們特別看重出院隨訪環節,每次出發前都要梳理隨訪的患者,為的是加強當地基層群眾的“主動健康”意識。
有一次,我跟著醫療隊副領隊朱椰凡,隊員王鵬和阮小蛟組成的援疆“醫療大巴扎”巡回醫療隊前往阿克蘇市拜什吐格曼鄉阿熱蘭干村,在完成對村民的義診后,大家到61歲的吐尼薩汗家里去隨訪。去年8月,因為腦梗死,吐尼薩汗在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手術。看到援疆專家,吐尼薩汗表示最近一直頭疼,王鵬查看她平常吃的藥,又拿出測壓儀給老人測血壓,血壓非常高。
“我看了你平時吃的藥,降壓藥的量遠遠不夠,按照你的病情,止疼藥除外,還要加兩種必備藥,不然非常危險。”王鵬對吐尼薩汗說。原來,出院后吐尼薩汗在藥吃完后沒有及時續買,頭疼了只吃止疼藥,導致頭疼越來越嚴重。王鵬聯系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屬,留下自己聯系方式,并叮囑他正確用藥和及時到醫院復查。
“浙江很多醫院有出院患者隨訪中心,這樣能時刻掌握出院患者健康狀況。”朱椰凡說,他們通過“醫療大巴扎”巡回義診,促使當地建立一支隨訪隊伍,同時希望通過上門隨訪,了解到病人家庭實際困難,為他們提供相應幫助。
3月23日,在烏什縣英買里小區,見到浙江醫療隊隊員時,“阿姨,抱抱!”居民吐松阿依·阿丕力克木1歲半的兒子阿克木邁著蹣跚步伐,跑到了浙江援疆醫生麥菁蕓跟前。“別看寶寶現在這么健康,剛出生時,可是一位因7項危重疾病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早產男嬰。”麥菁蕓對我說。在援疆醫生和當地醫生共同努力下,經過56天精心救治,阿克木達到一名健康寶寶的標準。治療期間,因住院時間長、費用高,阿克木的父母一度陷入經濟困境。援疆醫生為他們申請了當時剛在阿克蘇落地的“水晶寶寶”公益項目,提供了專項救助金。
如今,1歲半的阿克木生長發育良好,但麥菁蕓發現孩子的頭圍稍偏大。“我們會聯系烏什縣人民醫院相關科室,持續監測孩子的頭圍發育并進行生長發育評估,早發現早干預。”麥菁蕓對吐松阿依·阿丕力克木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