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這一組亮眼數據,不僅展現了中國經濟的穩健態勢,更折射出一個重要趨勢,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由創新驅動的深刻變革。就像一位長跑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斷調整呼吸和步伐,中國經濟也在轉型升級中找到了新的節奏。
細數近年來的科技發展歷程,一個顯著變化是創新成果正快速從實驗室走向尋常百姓家。曾幾何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還只是專業期刊上的晦澀術語,如今已悄然融入日常生活。春晚舞臺上機器人的精彩表演贏得陣陣掌聲,國產大模型讓普通人也能體驗AI的魅力,智能手機里的語音助手、智能家居的便捷操作已成為生活常態。這種“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科技普及,不僅提升了社會運行效率,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全民創新意識。當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時,對創新的認同自然轉化為對經濟發展的信心,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正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
放眼全球,中國創新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從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領跑國際市場,到5G技術、北斗系統服務全球用戶,中國高技術產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華麗轉身的背后,是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和堅實的產業積累。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突破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位居全球榜首。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創新耕耘,讓中國技術既能造福國內,又能走向世界,在全球競爭中贏得主動。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亮眼表現,不僅為自身發展開辟了新空間,也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穩定動能。
現在的中國經濟,就像一輛混合動力汽車,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個引擎一起發力,韌性愈發凸顯。一方面,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煥發新生;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形成獨特的“雙輪驅動”發展格局。一季度智能車載設備、集成電路制造等行業增速超過20%,這樣的新增長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加大在華布局。特斯拉在上海建立儲能超級工廠,西門子在成都投建工業自動化產品智造基地,這些國際巨頭的戰略選擇充分證明,中國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正在為全球科技創新提供最佳實踐平臺。這種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不僅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高水平,也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正能量。
展望未來,創新這把“金鑰匙”必將打開更多發展的大門。就像長江水奔流不息,中國經濟的活力源自不斷的創新求變。只要我們堅持提升創新含量,讓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就一定能夠凝聚更強大的發展合力,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把握主動,續寫更多令人矚目的發展新篇章。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付先宇(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編:袁莉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