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曙光牙刷廠200萬件外貿尾單牙刷,通過京東自營一銷而空。面對美國濫用關稅政策造成的全球貿易市場波動,國內幾大電商平臺和零售巨頭紛紛宣布支持出口轉內銷,出平臺、出技術、出渠道、出補貼,幫助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這一場大規模互助,為外貿行業送去了“及時雨”。
出口轉內銷不是新現象,但在當下呈現出新的特點。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8萬億元,相當于對美出口額的10倍有余。因此,盡管當前我國外貿企業受沖擊,但出口轉內銷的條件反而比以往更為成熟。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既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更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戰略縱深”、支持外貿企業的“堅強后盾”。
外貿牙刷庫存售罄,是出口轉內銷市場活力的縮影。我國制造業經過數十年國際市場競爭的淬煉,早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過硬的產品質量。以我省為例,南通疊石橋家紡、常熟服裝等產業集群,憑借長期服務國際市場的經驗積累,在轉戰內需市場時展現出獨特優勢。“出口貨賣出國產價”,不僅能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也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高品質、多品類的好商品,有利于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出口轉內銷大有可為,但也要清醒看到,從“代工生產”到自主品牌,從適應海外標準到滿足國內需求,這中間橫亙著產品設計、渠道建設、品牌塑造等多重關卡。外貿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不能光靠自救來解決,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商務部持續開展的“外貿優品中華行”等活動,搭建起內外貿對接的橋梁;多地出臺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為企業轉型注入動力;電商平臺推出的15天急速上架通道,用數字化手段縮短了商品與消費者的距離。這些舉措形成合力,正在重塑外貿企業的生存發展生態。
當然,政策支持不能替代市場法則,幫扶措施終究要轉化為企業的內生動力。哪怕是一把牙刷,國外消費者偏好硬毛,國內用戶更愛軟毛,其中的差異,也需要深耕市場才能把握。對外貿企業而言,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化應對危機的被動選擇為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越是眼光長遠、主動作為,出口轉內銷的潛力就越大,企業獲得的成長空間也就越大。
出口轉內銷,是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政策的一部分,做好這項工作,還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發力。我省作為開放型經濟大省,理應在破除制度性障礙方面先行先試。比如,完善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體系,深化綜合保稅區內銷選擇性征收關稅試點,這些基礎性工作為全國提供了實踐樣本,也為江蘇外貿企業提供了轉型動力。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制度銜接的矛盾逐漸顯現。國際認證與國內標準如何順暢對接?跨境數據如何實現安全流動?涉外知識產權如何保護使用?這些問題需以制度型開放為突破口尋求新解。
風物長宜放眼量。出口轉內銷的實踐啟示我們,危機中孕育新機遇,關鍵在于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如一,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舉措持續更新;擴大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堅持系統思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定能推動更多外貿企業在雙循環中實現蝶變,為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提供不竭動力。(袁 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