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滅菌乳》第1號修改單(以下簡稱“1號修改單”),并將于2025年9月16日起正式實施。此次修訂明確生產滅菌乳只能以生乳為原料,不再允許使用復原乳。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1號修改單的出臺,以生鮮乳為原料生產純牛奶(滅菌乳)將成為常態,其最大程度保留了牛奶中的天然營養成分,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豐富的營養。在食品安全方面,生鮮乳生產環節相對簡單,減少了潛在的安全風險。企業對生鮮乳奶源質量的嚴格把控和可追溯管理,進一步保障了產品的安全性。
供給需求雙向驅動
純牛奶將禁用復原乳
一直以來,我國乳制品市場都以液態奶為主,其中純牛奶主要包括巴氏殺菌乳(俗稱鮮奶)和滅菌乳。滅菌乳俗稱常溫純牛奶,是以生牛(羊)乳為原料,經過超高溫瞬時滅菌或保持滅菌等工藝制成的液態乳制品,最大特點是保質期可達到6個月以上。自2010年12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滅菌乳》(GB 25190—2010)規定,允許在滅菌乳生產中使用復原乳。
1號修改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起草。該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此次修訂不涉及滅菌乳安全指標,主要變化是明確了滅菌乳只能以生乳為原料,不再允許使用復原乳(復原乳又稱“還原乳”或“還原奶”,是指將干燥的乳制品與水按比例混勻后獲得的乳液,即用奶粉加水復原而成的牛奶);使用復原乳生產的乳品不得標注“純牛(羊)奶”或“純牛(羊)乳”,而是將作為調制乳管理。
實際上,復原乳的出現有其歷史背景。此前,我國奶牛養殖規?;什蛔?0%,奶源缺口長期存在。為填補這一缺口、保障市場上液態奶的供應,復原乳應運而生。
但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業與奶源基地歷經顯著變革,在規模、質量與技術層面實現全方位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6%,精準化飼喂、機械化擠奶比例均達到100%。農業農村部連續16年對生鮮乳進行抽檢監測,生鮮乳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9.9%以上。近年來,生鮮乳乳蛋白、乳脂肪、體細胞等主要營養衛生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此次修訂符合我國產業發展實際,符合我國的國情農情。
從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奶業已經完全具備全面使用生鮮乳的條件。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牛奶產量達4079萬噸。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鄭楠認為,我國生鮮乳不僅在產量上已能夠滿足液態奶加工生產的原料需求,在質量安全上也可為乳業正常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消費端變遷同樣顯著,消費者對牛奶品質的愈發關注促使相關標準進一步提高。相關報告顯示,“Z世代”逐漸成為牛奶消費的主力軍,秉持著追求健康、個性化生活的理念,其對牛奶的品質和營養有著極高的要求。然而,業內人士指出,生鮮乳加工成乳粉需高溫處理,復原乳制成的乳制品要比以生鮮乳為原料的乳制品,經受更多次更高程度的熱加工。相比直接使用生鮮乳,復原乳的活性鈣等營養成分損失更多。此次調整,無疑更精準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于乳制品高品質營養的需求。
發揮國產生鮮乳優勢
優化消費者健康體驗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部分商超,看到一些主流品牌的純牛奶產品標注的都是以生乳為原料,但在酸奶、調制乳等產品上依然可以見到“復原乳”字樣。有專家告訴記者,一些小眾品牌純牛奶不排除會有使用復原乳的情況。
一位乳企相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當前國內生乳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規模乳企已沒有必要將牛奶噴粉后再還原成液態奶生產,進而導致成本增加。
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數據顯示,當前部分進口滅菌乳產品實際使用復原乳生產。1號修改單正式實施后,這類產品將無法以“滅菌乳”的名義進入我國市場,從而進一步規范進口乳制品市場秩序。
此次修訂對消費者有哪些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生乳為原料生產的滅菌乳,保留了更多的天然營養成分,提升了產品的天然性和新鮮度,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國產生鮮乳優勢,國產生鮮乳質量安全和優質水平將得到大幅提升,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營養豐富的高品質乳品,進一步優化消費者的健康體驗和增強消費信心。
此外,新政令實施后,滅菌乳產品包裝將只標注“純牛(羊)奶”或“純牛(羊)乳”,不再標注復原乳相關內容,產品標簽更加清晰直觀,消費者無需再為辨別是否含有復原乳而煩惱,能夠更便捷地選擇到高品質、更健康的乳制品。這不僅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有助于推動整個乳業市場的良性發展。
(綜 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