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中,人形機器人的本體廠商進場,通過博人眼球的前后空翻、舞蹈動作賺足了吆喝,上游的零部件供應鏈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變革:數十億元的重資產投入、頻繁的迭代速度、超前布局的產線建設,無不彰顯著核心零部件廠商“卡位”的野心。
然而,隨著下游商業化落地遲緩的壓力向上傳導,這場豪賭的迷霧逐漸顯現。第一財經調研發現,宇樹、智元、小鵬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后了解到,零部件廠商當前仍在投入期。由于整機出貨量不足千臺、場景定義模糊,核心零部件廠商有“高研發投入難攤薄、小批量生產難盈利”的困局,而核心零部件的發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形機器人整機的產品構型設計。
從斥資數億元自建精密加工產線,到鍛造“小單快反”敏捷制造能力,一場圍繞人形機器人的“卡位戰”已經開始,如何配合本體廠商迅速迭代、迅速調整?在找到新的落地方案之前需要突破兩大難題。
小零件、重投入,出貨量壓力層層傳導
在人形機器人量產時刻到來之前,上游供應鏈發展得怎么樣了?在2025高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現場,一位曾經給宇樹等頭部廠商送過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樣品的廠商透露,能夠精準匹配人形機器人需求的零部件還沒有大規模鋪開,“目前針對部分廠商的需要,我們會提供demo生產方案,但生產周期會比標品長一倍左右。”
相較于已經成熟的智能駕駛、電動汽車行業,人形機器人的上游產業鏈仍然還在搭建當中,部分機器人上游零部件廠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公司為人形機器人生產的產品仍然以標品為主。一家為智元提供膠水供貨的廠商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當前公司的出貨量中,人形機器人業務占到的比例不大,“供給人形機器人的產品中,70%是標品,30%是定制化產品”。
一個1米3左右的人形機器人,需要30-40顆左右的電池芯,電池芯也是電池的核心部分,在整個產業鏈中是“上游的上游”。近年來,不少有自研能力的機器人廠商都會在自研電池時,向第三方廠商直接采買電池芯,宇樹就是其中之一。江蘇天棚電池的產品工程師劉欣勃也告訴記者,去年一整年公司在機器人行業的產品出貨量在百萬顆級別,而公司在掃地機器人等產品上的出貨量則在千萬顆級別。“相對比較成熟的消費品行業,出貨量基本都在千萬顆或億顆級別?!?/p>
根據恒工精密(301261.SZ)發布的公告,該公司在機器人減速機及人形機器人相關領域的主要產品為RV減速機、諧波減速機零部件、上下肢的連接件、支架、固定件等結構件,2024年相關收入為1752.23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1.76%。另一邊,三花智控(002050.SZ)、翔樓新材(301160.SZ)等企業盡管在年報多處提及機器人產業趨勢,但并未披露具體的機器人訂單數據或者收入數據。
營收占比不高,取決于中下游的出貨量和應用場景不足。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在過去12個月當中,人形機器人廠商出貨量基本以數十臺至百臺為主。截至2024年,傅利葉人形機器人GR-1交付量已經超過100臺;2025年,樂聚機器人宣布已經完成2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交付。優必選也在3月宣布,東風柳汽今年上半年將完成采購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
對于人形機器人產業來說,在下游出貨量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大多數廠商都會抱著“提前卡位,鎖定市場”的心態進入。江蘇恒立精密工業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在接受人形機器人訂單的時候會“有意挑選行業的頭部廠商”,比如小米、小鵬等, “畢竟目前整個行業還在發展早期,我們也害怕過早鋪開造成資源浪費?!?/p>
一個用在機器人關節處的諧波減速器,外徑也許只有10厘米,而用于動作驅動的絲杠軸徑,也許只有3厘米,但生產這些核心零部件背后的投入,可能是上億元級別的。
以減速器為例,深圳科盟創新機器人副總經理楊淳任向第一財經記者舉例,減速器行業的重資產投入來自于高精度加工設備的購置成本、生產場地和基礎設施、質量檢測和人才投入等?!皬幕A的制造設施到工人,這些都是沒有辦法短期內復制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入局門檻其實不低?!?/p>
2024年10月,北特科技(603009.SH)宣布與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投資協議》,該公司在昆山開發區投資18.5億元,建設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行星滾柱絲杠研發產業化基地項目。2025年2月底,五洲新春(603667.SH)發布公告稱擬與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新昌縣高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協議》,擬投資生產行星滾柱絲杠、微形滾珠絲杠、汽車轉向系統絲杠、剎車駐車系統絲杠、懸掛減震系統絲杠、通用機器人專用軸承等產品,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5億元,總用地約100畝。
產品定義模糊,需要跑出“死循環”
動輒數億元的投入,意味著核心零部件廠商的“卡位”成本不低。如何與本體廠商配合制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是部分上游廠商目前的痛點之一。
“我們在和一些本體廠商溝通的時候發現,由于他們下游的應用場景不清晰,所以在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定義上也是模糊的,我們只能先給他們提供標準化產品來配合他們進行機器人的產品和組裝?!眲⑿啦嬖V記者,現階段,電池芯的標準化產品存在能量密度和脈沖放電能力不足等情況。
電池能量密度有限,會導致人形機器人的續航時間較短。劉欣勃說,在物流配送、巡檢等一些需要長時間連續運行的應用場景里,電池能量密度不夠,機器人可能會需要頻繁充電,影響效率的同時,也會影響作業穩定性。
在產品設計上,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運動需要電池在短時間內提供強大的電流來驅動電機,以實現更敏捷和有力的動作。劉欣勃解釋,如果電池脈沖放電能力不足,電機無法獲得足夠的電能,會導致機器人關節的運動速度變慢。
“有組裝經驗的本體廠商不會不知道這些,但問題是,他們不知道需要多大能量密度、多少脈沖放電能力的電池,來匹配一個還不清晰的應用場景?!眲⑿啦f,由于無法清晰地給出產品的詳細定義,因此有一些本體廠商在咨詢過之后,仍然選擇了購買標準化產品。
規?;兔鞔_的場景需求,是劉欣勃認為的機器人零部件定制化生產的前提條件。他認為,沒有定制化的核心零部件,機器人很難滿足特定場景的應用需求,匹配不到現實場景,又何來規模化?“這是一個死循環,也是本體廠商和零部件廠商都需要思考破局的問題。”
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發布的《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截至2024年年末,中國人形機器人出貨量集中在B端場景,銷量在2400臺左右。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B端場景的銷售規模會達到14.45萬臺,C端場景的銷量會在1.8萬臺。
在量產的時刻到來前,核心零部件廠商需要培養自身小批量響應以及快速迭代的能力。楊淳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夯實自身制造供應鏈的基礎上,核心零部件廠商應該積極和本體廠商一起明確產品定義,“很現實的問題是,核心零部件廠商需要知道更詳細的參數才能更好管理成本和生產,比如零件預期使用壽命是多少?使用環境是怎樣的?而這些都是根據機器人實際的使用場景去匹配的?!?/p>
她預計,在機器人真正實現量產之前,當下80%-90%的核心零部件可能會在新的使用場景中面臨新的迭代。因此,她認為,現階段,小批量生產以幫助廠商提高落地的能力,也是上游廠商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現階段,機器人行業需要產業上下游一起配合,只有摸索出一個成熟的產品定義,才能推動產業上游的生產和下游的應用。”楊淳任說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