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給廣大群眾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為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興業銀行濟南分行結合真實案例,組織開展防網貸詐騙大講堂公益活動。
在活動現場,興業銀行濟南分行的工作人員給金融消費者講解了虛假網絡貸款詐騙典型案例:劉先生在網上看到一則無需抵押、快速放款的貸款廣告,便按要求下載了APP并填寫個人信息。之后,客服稱其貸款申請已通過,但需先繳納3000元“手續費”才能提現。劉先生急于用錢,便轉賬過去。可轉完賬后,客服又以信用不足需繳納“保證金”為由,讓劉先生繼續轉賬。此時,劉先生才意識到被騙。
防網貸詐騙大講堂公益活動中,興業銀行濟南分行對詐騙手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一是利用人性弱點,抓住人們急于求成、貪圖便宜、害怕惹事等心理。如虛假貸款詐騙利用人們急需資金的心理,以低門檻貸款為誘餌;冒充公檢法詐騙則利用人們對法律權威的敬畏和害怕被追究責任的恐懼心理。二是偽裝身份與場景。詐騙分子常偽裝成各種權威或可信的身份,如銀行客服、公檢法人員、知名企業員工等,并編造逼真的場景,如涉及違法犯罪、賬戶存在問題等,讓受害者在心理上先入為主,降低警惕。
三是誘導轉賬匯款。通過一系列話術和手段,誘導受害者轉賬匯款。如以手續費、保證金、解凍費等各種名義,讓受害者向指定賬戶轉賬,一旦轉賬成功,詐騙分子便迅速轉移資金,消失無蹤。
活動結束時,興業銀行濟南分行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了風險提示:要提高警惕,不輕易相信,對各類自稱權威機構或人員的電話、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網絡辦理案件,更不會要求群眾轉賬到所謂“安全賬戶”;要謹慎對待網絡信息,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下載未知來源APP,在網絡上看到的貸款、兼職、中獎等信息,要仔細甄別,不要被虛假的宣傳所迷惑;要保護個人信息,不隨意在網絡或陌生電話中透露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卡號、驗證碼等重要信息,如接到可疑電話,可主動掛斷,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身份;要多方核實求證,如果遇到可疑情況,不要盲目行動,及時與家人、朋友溝通商議,也可向相關部門或機構核實,避免上當受騙,如不幸遭遇電信網絡詐騙,應立即撥打110報警,并保留好相關證據,如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防范電詐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公眾與金融機構攜手同行。興業銀行濟南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升級智能風控技術,擴大反詐宣傳覆蓋面,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