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工地施工現場,總能看到一個穿著顯眼紅色黨員馬甲、踩著平底鞋、身材高挑的“女工”穿梭其中,她是項目上最年輕的商務工程師鄭欣月。
這位任職于中建八局華南公司安裝分公司的東北姑娘,近日在參加廣東省東莞市建筑行業女性風采展示及評選活動中,經過多輪的評比和投票,最終脫穎而出,獲得“東莞市建筑巾幗十大風采人物(正獎)”榮譽稱號,而她更被工友熟知的卻是另一個身份——“工地演說家”。從校園舞臺的聚光燈到建筑工地的探照燈,這位00后商務工程師用別樣的青春軌跡,在混凝土與數據之間澆筑出新時代建設者的成長范本。
以辯求真:把語言力量轉化為管理效能
鄭欣月來自吉林,是一名項目基層的機電商務工程師。人如其名,這位“00后”姑娘性格樂觀,臉上總是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朝氣和日新“月”異的銳氣。
“當時在辯論隊練出的‘嘴皮子’,現在都變成和分包商較真的‘鐵算盤’了。”翻看鄭欣月大學時期的照片——校園演講比賽、黨史知識競賽主持人……每一張都洋溢著蓬勃朝氣。大學畢業還未滿3年的鄭欣月,將校園辯論賽練就的思辨能力轉化為商務管理的利器。
“很多人覺得工科生不需要口才,但正是那些在學校里‘磨破嘴皮’的日子,教會我如何把復雜問題條分縷析。”鄭欣月坦言,黨員身份更讓她意識到溝通的價值,“就像支部組織生活會上,書記總說‘真理越辯越明’。”在東莞力合雙清項目機電標段,她首創“黨員調解角”,運用“情景模擬 數據可視化”溝通模式半年化解勞務糾紛12起,促使分包結算效率不斷提升。當她在深夜核對工程簽證單時發現某班組多報材料用量,沒有選擇簡單扣減,而是帶著模型比對圖,與班組長展開三個多小時的“數據辯論”。這種將語言藝術轉化為管理效能的過程,正是新時代勞模精神的生動寫照。
談及從學校到職場的感悟,她開懷一笑說:“以前站在聚光燈下追求語言的美感,如今在探照燈下更注重溝通的實效。作為一名建筑行業的基層商務管理人員,讓每個工人聽懂技術規范、每個班組算清經濟賬,就是最好的履職。”
黨建賦能:紅色引擎驅動降本增效
初入職場的鄭欣月遭遇過“水土不服”。第一次參加分包商例會時,她按標準流程講解技術規范時,卻被老施工員打斷:“妹子,講這些虛的,不如說說怎么讓我們少跑兩趟混凝土車?”這句話如冷水澆頭,卻也讓她頓悟:工地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聽得懂的商務語言”。
她把大學做路演的經驗融入項目建設中,發揮黨員協調優勢,牽頭成立“黨員先鋒崗”,組織商務團隊與項目黨支部開展“‘三會一課’ 成本分析”融合學習12次,創新采用“黨建 目標責任制”管理模式,通過采購及商務策劃,實現了增效降本又為項目高效履約發揮了支撐作用。鄭欣月翻著記滿各項成本數據的筆記本感慨:“新時代建設者的擔當,就是要把紅色基因轉化為生產力。”
三年破繭:在鋼筋水泥中讀懂責任
從深圳大鵬人才安居住宅項目的“跟班”學徒,到逐漸能獨當一面的機電商務工程師,這位安全帽下扎著馬尾的姑娘用800多個日夜完成從“象牙塔女生”到“工地女漢子”的蛻變。
在東莞茶山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建設的高峰期,面對緊張工期的要求,她在“入門師傅”的指導下,僅用3個月就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項目12個主要設備的招采任務,確保了現場的建設進度。當被問及成長經歷時,她強調“責任”是貫穿職業生涯的關鍵詞:“在鋼筋混凝土中,每一份圖紙的精準、每一次招采的嚴謹,都是對城市建設的承諾。”
從辯論臺到施工臺,從“職場新人”到“商務小將”,鄭欣月用智慧與汗水詮釋新時代建筑女性的職業高度,這位戴著安全帽的“工地玫瑰”,正以數字為針、以圖紙為線,編織著屬于建設者的光榮與夢想。正如她筆記本扉頁所寫:“每個小數點都關乎企業效益,每張工程量清單都是城市發展的注腳。”(陳志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