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拉開帷幕。在開幕式上,發布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其中,“EAST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入選重大科技成果。
“人造太陽”再創世界紀錄
2025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包括:EAST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成功發射第一束光;“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60MW/600MWh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高分辨率三維介觀尺度熒光顯微技術;基于脫氨酶的轉錄因子印記技術;己二酸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北京重大開源成果。
其中,“EAST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布。EAST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對可控核聚變相關問題開展探索性研究。中國科學院磁約束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團隊成功實現了超過1億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首次在論壇發布
開幕式上也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
一、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二、實現大規模光計算芯片的智能推理與訓練;三、闡明單胺類神經遞質轉運機制及相關精神疾病藥物調控機理;四、實現原子級特征尺度與可重構光頻相控陣的納米激光器;五、發現自旋超固態巨磁卡效應與極低溫制冷新機制;六、異體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病;七、額外X染色體多維度影響男性生殖細胞發育;八、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九、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十、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證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國家自然基金委組織評選并發布,已舉辦20年,今年是首次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布。“這些科學進展,不斷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說。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