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生物藥的生產研發過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月17日,大灣生物與鼎康生物簽署協議深化戰略合作,通過整合大灣生物的AI技術與鼎康生物的CDMO服務,以加速全球生物藥開發進程。
在同日舉辦的生物制藥AI技術創新融合前沿論壇上,鼎康生物總裁魏建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雙方將基于大灣生物的全球首家商業化定點整合細胞株構建平臺(AlfaCell)與鼎康生物的CDMO平臺,更快、更高質量、更智能地幫助全球客戶獲得穩定高表達細胞株,加速產品進入臨床試驗與商業化進程。
AI技術在生物制藥研發中正逐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其在提高研發效率、降低成本、加速藥物上市進程等方面的潛力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所認可和利用。不過,AI給制藥行業帶來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不少挑戰。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兼CEO陳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I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的應用仍面臨技術門檻高、數據獲取難度大以及監管挑戰等問題,而通過結合人類知識和數據驅動的AI模型,可以顯著加速新藥研發進程并解決復雜的生物醫藥難題。
奧泊生科創始人馬劍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人工智能在生物制藥研發中的應用仍面臨挑戰,但AI在加速新藥研發進程和解決復雜的生物醫藥難題方面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AI技術,可以模擬和分析海量分子結構,從而精準鎖定目標分子,例如抗體的設計與改造等,這對于突破生物制造中的技術瓶頸、加快抗癌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馬劍鵬認為,AI的落地應用是關鍵,而不是單純追求技術發展。他強調數據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AI可以實現“上工治未病”。
科望醫藥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盧宏韜認為,AI在生物制藥領域的應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目前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方法,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可能性在增加。他還提到,最近已經開始嘗試利用AI進行藥物檢測,這是AI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應用的一個具體實例。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的公告,將逐步取消對單克隆抗體及其他藥物的動物試驗要求。FDA指出,計劃減少或取代包括單克隆抗體在內的一些藥物的動物試驗,轉而采用其他方法。FDA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包括人工智能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安全性預測,以及使用人類細胞系和類器官作為實驗室模型。
對此,鼎康生物創新中心總經理、項目管理部和法規事務高級副總裁彭彼得介紹稱,美國FDA正在將AI從科學轉變為工具,從AI到AI模型的轉變必須符合GMP合規性。他強調將藥物發現到生產的整個過程必須連接起來,提供全面整合的解決方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