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蹭流量的。最近,榮昌“鹵鵝哥”林江火了,高仿號也跟著來了。據上游新聞報道,4月16日,一段“榮昌鹵鵝哥街頭被圍堵”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顯示,一白衣男子聲稱自己的賬號因“鹵鵝哥”的舉報導致直播間被封禁,他特意從外地前來“討要說法”。4月17日,“鹵鵝哥”林江回應稱,“遭圍堵”事件屬實。他表示,為了妥善處理后續事宜,已為對方報銷了食宿行費用。(上游新聞 《山寨鹵鵝哥稱直播間被封來渝圍堵本尊?林江:有這事,我替對方報銷了食宿行費用還請吃榮昌特產》)
不少網友評論稱,“鹵鵝哥”大氣,“冒牌”找上門,不僅沒有開罵,還以禮相待,化干戈為玉帛。對此,林江表示,被仿冒很無奈,但自己從未舉報過這類高仿號,不過就近期部分網絡用戶冒充自己開設賬號進行宣傳和商業經營活動等,已委托律師發布聲明,以維護自身權益。
據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網絡上的確存在多個高仿“榮昌鹵鵝哥”的賬號。其中一些高仿號的粉絲數量甚至已達百萬,遠勝鹵鵝哥本人的粉絲數量。雖然有些用戶已改了名稱和頭像,但卻仍在繼續銷售“江哥同款”正宗榮昌鹵鵝。
其實,這類仿冒名人賬號并非第一次出現,套路也都如出一轍:先注冊含名人姓名、昵稱的賬號,再轉發名人的公開視頻、文章等吸引粉絲,快速獲得流量,再"搖身一變"做電商生意變現。此前,電影《哪吒2》爆火,社交平臺上就有不少冒充餃子導演本人收割流量的。
如今互聯網經濟發達,有流量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門路,因此,不少人想要引流博關注。坦白說,要流量并不丟人,高仿號也并非罪無可赦。但模仿也應有“演員的自我修養”,哪怕是“蹭”,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適當借勢是智慧,反之,誰紅傍誰的“無腦蹭”,則容易陷入流量陷阱,甚至導致行為失范。
類似仿冒他人賬號這樣的做法,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以及姓名權,如果這些賬號利用虛假身份騙取網友信任,進行直播帶貨、從事商業行為或是要求打賞等,還可能構成消費者欺詐,損害消費者權益。“鹵鵝哥”帶火榮昌鹵鵝,不僅“鹵鵝哥”被“冒牌”,榮昌鹵鵝也被打假。就在前不久,多位網友爆料稱:“已有商家在假冒榮昌鹵鵝營銷。”這樣的售假行為就已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
對于這類無底線“蹭”流量的行為,各方都要說“不”。平臺要不斷夯實主體責任,完善治理框架,形成常態化監管,一旦發現就采取封號、禁播等處理措施,讓這些“流量乞丐”無利可圖,自然就不會再一有熱點就蜂擁而至。
互聯網世界大浪滔滔,要想逐浪而行不翻船,更重要的是,每位用戶要樹立起健康的流量觀,摒棄這類“不勞而獲”的流量思維。要流量就自己掙,靠自己本事去掙的流量,才是真流量、長久的流量。只會無腦“蹭”,能獲得一時的關注,也終難長久。
上游新聞評論員 龍春暉
編輯:康磊責編:李洋 審核:陳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